写作本书使我成了一名“专业抑郁者”……我感到,抑郁研究领域里,缺少的是综合。很多学科都分别探讨过抑郁的成因,太多有趣的事发生在太多有趣的人身上,太多有趣的事在被讲述——而这个“国度”里仍是一片混乱。本书的第一个目标是共情,真正地理解抑郁的人;第二个目标,也是对我来说更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秩序,尽可能基于经验主义得出秩序,而不是随意用些逸事拼凑出以偏概全的结论。
我以自己的抑郁开始本书,然后写别人相似的抑郁,再然后是别人不同的抑郁,最后是处于完全不同背景下的抑郁。我让男男女女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所面对的战争是本书关注的首要主题……就抑郁进行写作,很是痛苦、悲伤、孤独,令人压力倍增。但每当想到我做的事可能对其他人有所助益,我就会精神为之一振;我也不断获得新知,这也帮到了我自己。
现在苛责制药业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我的经验是,这行人既是资本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热衷于利润,但也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工作会有益于世界。如果没有制药公司资助相关研究,我们现在也不会有SSRI,这类抗抑郁药挽救了无数生命。我尽可能清晰地描述了我所了解的制药业,这也是本书故事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极度个人化的书。虽然我为一些比较复杂的观点提供了解说和阐释,但本书并不试图取代适当的治疗。
[美/英]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1963— ):作家,公共演讲人,关注领域包括文化、心理学及公共权利。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及心理学博士。自20世纪80年代起即为众多刊物,如《纽约客》《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撰稿,已撰写多部书籍,被译为十余种语言;亦担任多所心理机构及艺术机构,如抑郁及双向支持联盟(DBSA)、大都会美术馆等的顾问。
他有近三十年的抑郁症经历。美英双国籍,目前和家人生活在纽约。
看到这本书之前我经历的接近半年的抑郁。不用说身边的朋友,即使我自己也不愿承认自己是抑郁症。正如这本书的名字 The Noonday Demon 白日恶魔。开始我自认为只是消极,现在按照书里的定义,这种情况持续2周以上就应该去看医生了。而我是从夏天等到了冬天,直到寒假回家与家人...
评分炎热的盛夏终于走了,可是秋老虎依然发威,烦闷、燥热,让人对这个本该收获的季节也喜欢不起来。 其实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年年有之,可是每当这个时候,依然免不了在相似的天气里,心情不由自主地躁动不安,莫名地升起一股忧伤的情绪。 曾经有一段时间里,正是在这个时节里...
评分适当忧郁是正常美丽的,但是如果成为病态确实很可怕. 两者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呢? 那些敏感的头脑,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思想,很可怜地更容易受这种病的侵扰。 尽管有很重要的天生遗传成分,但是,忧郁转化为症难道就不能自控预防吗? 很同情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经历过多次抑郁发作的患者,他有过严重的木僵状态,很多次也在精力恢复一些后尝试自杀,也尝试过很多种对他作用微乎其微的药物,他接受的精神分析治疗持续了很多年。我想即使是拥有数十年经验的成熟咨询师,也会感到这个案例的棘手。在这本书看到第三章的时...
评分中文译本把Depression翻译为忧郁症,替代了我们所说的“抑郁症”。 1. 理解忧郁症 理解忧郁症,增加对它的掌控感,有助于我们更加游刃有余地对付它,在面临各种症状时不再恐慌。 a.忧郁是无处不在的哀伤 忧郁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很细小的因子引起,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到后来最初的...
更多的是病理层面的东西,还有很多不知所谓的故事,这本书应该更多是作者的一个回顾反思总结,对他本人来说应该是一个疗愈过程,对读者的借鉴性不大。后面对于抑郁作用的内容不太赞同。
评分他手写我心。
评分好厚好厚。读着读着会觉得:嗯?这是我写的吗?我是谁的doppelgänger吗?
评分抑郁症需要服药,是生理而非心理问题。很不喜欢现在说到抑郁症就是试试心理咨询,重点是看医生服药
评分会爱的人也就一定会因丧失而绝望,抑郁正是这种绝望的机制。悲痛若超出情境应有程度,则是抑郁。抑郁一开始是寡淡无味,给你的每一天都蒙上沉闷的灰雾,减弱你的日常活动,直到有一天你需要为它们投入大量的努力,而你只剩下疲惫、厌倦、自我沉溺。没有人能确定到底是哪些点的崩塌标志着重性抑郁,但一旦你陷入这种境地,很少会搞错。在抑郁中,当下发生的一切都是对未来痛苦的预期,完全没有了“活在当下”的体验。悲伤把人弄得如此糊涂,完全没有了自知之明。对抗抑郁除了药物和心理疗法,更要学习自救,尝试从偏激的思维里走出来,抵制绝望的蔓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