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文体学 文献学 陈民镇 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出土文献 文学研究 2019
发表于2025-02-23
有“文体”之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體”作爲一個極具民族性的概念,主要是在魏晉時期興起的,但在此之前中國的文體形態及觀念業已經過長期的孕育與演進。本書力圖兼顧文體形態與文體觀念、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典籍與文書、傳統經典與黄老方術、文本與物質性、文本與儀式性、大傳統與小傳統、文體與歷史語境,從而勾勒出中國古代文體的生成與早期發展的歷程,以期呈現中國文學的傳統所在。
陳民鎮,男,1988年生,浙江蒼南人。201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2017~2019年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就職於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兼任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青年學者”。主要致力於先秦史、出土文獻、古代文論等領域的研究,著有《上博簡楚辭類文獻研究》(合著)等專著,論文見於《文學評論》《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中國哲學史》《清華大學學報》《泰東(Asia Major)》《新華文摘》等處,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各一項。
文体概念虽然晚出,但文体形态以及相应的文体观念早已存在。最早的文体,往往配合仪式,仪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其文体特征。中国早期文体的分化、区分以及相应的文体观念,是受政教约束的,具体而言由礼所统摄,由此可归纳出“诗”、“书”、“祝”三系。东周以绛,随着礼崩乐坏,旧有三系逐步演化为诗賦类、论说类、文书类、叙事类、祝卜类等几大类,中国古代问题框架趋于定型。
评分三星半,讨论早期“文体”概念的生成与发展,确立了以“礼”为中心的诗、书、祝三系说,总体读来似乎新见不是太多,比较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文献和成说的搜罗,脚注与引文也极多,观感就是涉及到的面很广,但都是各家各路说法,有时候甚至是常识的梳理,最后实际上看似梳理了三系,但也不见得是独见,而且好像也被传统的经学观念束缚住了。
评分出土文献和海外汉学(外语文献)是当下学界两把提升研究格调的利剑,若非专门研究,还得适可而止,关键得为自己的论述服务。本书题目和目录都很吸引人,但过于倚重出土文献的弊病是,传世文献有明显缺失,就拿文与体这一部分来说,自先秦至魏晋都很受关注的形神之论却无涉及,对得出的结论不敢苟同。汉代部分也无甚新意,感觉是因为关注材料不足的原因…… #清晨与朋友讨论读书心得,吐槽完后陷入you can you up的祖传古典命题之中,于是互相安慰:这么多年了,写不出好文章,难道还看不出文章的好坏么
评分四星主要是给予第一章,算是基本把文、体和文体的情况说清楚了。前人虽有梳理,一来没有该著广博,二来,也是更关键的,仅是列出诸多义项,而不能说清楚内在关联,这也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通病。该著之得,在于出土文献的利用和文字学的知识,但失只怕也在于此,或许太过于熟悉,大量征引,某些不免琐碎肾而离题。第二章以下,也确有独到发现,但总觉少了些意思。不少内容意在超越前人陈说,但似乎突破不大;另有些部分,或沉溺于大量已有成果,拓展也略缺。但不管怎么说,仍属同领域中的佳作。
评分四星主要是给予第一章,算是基本把文、体和文体的情况说清楚了。前人虽有梳理,一来没有该著广博,二来,也是更关键的,仅是列出诸多义项,而不能说清楚内在关联,这也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通病。该著之得,在于出土文献的利用和文字学的知识,但失只怕也在于此,或许太过于熟悉,大量征引,某些不免琐碎肾而离题。第二章以下,也确有独到发现,但总觉少了些意思。不少内容意在超越前人陈说,但似乎突破不大;另有些部分,或沉溺于大量已有成果,拓展也略缺。但不管怎么说,仍属同领域中的佳作。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有“文体”之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