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體”作爲一個極具民族性的概念,主要是在魏晉時期興起的,但在此之前中國的文體形態及觀念業已經過長期的孕育與演進。本書力圖兼顧文體形態與文體觀念、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典籍與文書、傳統經典與黄老方術、文本與物質性、文本與儀式性、大傳統與小傳統、文體與歷史語境,從而勾勒出中國古代文體的生成與早期發展的歷程,以期呈現中國文學的傳統所在。
陳民鎮,男,1988年生,浙江蒼南人。201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2017~2019年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就職於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兼任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青年學者”。主要致力於先秦史、出土文獻、古代文論等領域的研究,著有《上博簡楚辭類文獻研究》(合著)等專著,論文見於《文學評論》《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中國哲學史》《清華大學學報》《泰東(Asia Major)》《新華文摘》等處,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各一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三星半,讨论早期“文体”概念的生成与发展,确立了以“礼”为中心的诗、书、祝三系说,总体读来似乎新见不是太多,比较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文献和成说的搜罗,脚注与引文也极多,观感就是涉及到的面很广,但都是各家各路说法,有时候甚至是常识的梳理,最后实际上看似梳理了三系,但也不见得是独见,而且好像也被传统的经学观念束缚住了。
评分出土文献和海外汉学(外语文献)是当下学界两把提升研究格调的利剑,若非专门研究,还得适可而止,关键得为自己的论述服务。本书题目和目录都很吸引人,但过于倚重出土文献的弊病是,传世文献有明显缺失,就拿文与体这一部分来说,自先秦至魏晋都很受关注的形神之论却无涉及,对得出的结论不敢苟同。汉代部分也无甚新意,感觉是因为关注材料不足的原因…… #清晨与朋友讨论读书心得,吐槽完后陷入you can you up的祖传古典命题之中,于是互相安慰:这么多年了,写不出好文章,难道还看不出文章的好坏么
评分#本书选题很有价值,很善于综合诸说,框架结构的建设也非常厉害。但是,每一个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综合诸说,并进行一定的评判上。在这一点上,我同意“王十三”的论断,第一章把基本问题说清楚了,但“沉溺于大量已有成果,拓展也略缺”。虽说作为一个年轻学者,这样的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我们看水平,是要把青年学者和中老年学者一起拿来比的,而不会因为谁年轻,真理就会被打折的推给读者。
评分出土文献和海外汉学(外语文献)是当下学界两把提升研究格调的利剑,若非专门研究,还得适可而止,关键得为自己的论述服务。本书题目和目录都很吸引人,但过于倚重出土文献的弊病是,传世文献有明显缺失,就拿文与体这一部分来说,自先秦至魏晋都很受关注的形神之论却无涉及,对得出的结论不敢苟同。汉代部分也无甚新意,感觉是因为关注材料不足的原因…… #清晨与朋友讨论读书心得,吐槽完后陷入you can you up的祖传古典命题之中,于是互相安慰:这么多年了,写不出好文章,难道还看不出文章的好坏么
评分选题很有价值,盖探讨中国文体之生成,即意味着讨论中国社会的文学观——这是自近百年来“文学史”书写之初就存在的大问题,其对“文学”的认知与现代拟照西方而界定的“文学”同中有异。作者所下功夫很深,可说相当扎实,但持论近于正统,穷本究原,乃归于“六经皆礼”,所论不免拘执,未为通达。六经本是更早的思想儒家化的结晶,本书则执以为根本,力排“泛巫主义”,而将巫视为职官之一,但巫在上古其实是弥散性的,而非制度性的。对“文”字的解释最可见其视角所重,弃宇宙论而守儒家之“人文”。对战国以后文体流变梳理清晰,至东汉而止,似可补论:文体至魏晋确立,也因这是一个空前注重形式,由此达臻艺术自觉、文学自觉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