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暉,1959年10月生,江蘇揚州人。曾就學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職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著作有:《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構與<呐喊><彷徨>研究》(1991)、《無地彷徨——“五四”及其迴聲》(1994)、《死火重溫》(2000)、《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2004)等。
汪暉1988年的博士論文,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在魯迅小說世界的復雜的精神特徵與魯迅內心世界之間找到關聯的紐帶”。作者以頗具原創性的研究視角和理論模式,通過對魯迅思想與文學世界及其相互關係做瞭深入的描述與分析,努力發掘齣魯迅精神結構的矛盾性、復雜性和悖論性特徵,揭示瞭魯迅曆史“中間物”意識的深刻內涵和“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並以此呈現魯迅小說在敘事原則、敘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內容。
鲁迅从来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唐弢在为汪晖初版作序中指出鲁迅应该作为“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体”(1988),那是在思想解放轰轰烈烈的80年代,人性、人心、人道主义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得到提倡和鼓励。我理解他的本意是希望我们不断去阅读鲁迅、阐释鲁...
評分一、 在系统地研究鲁迅“文学世界”的学者里,汪晖是一座不可超越的丰碑。如果说豆腐块论文是看了让人犯困走神的论文,那么汪晖的论文就是让人看了之后、精神为之振奋清醒的论文。我喜欢汪晖的汪洋恣肆,诗意的跳跃和穿透,压在纸背的感性力量。 汪晖在《反抗绝望》中所使用的...
評分 評分作为汪晖1988年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写成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期间书稿几度出版,作者对这一“学术生涯的起点”[1]也时有回应。这些隔空对话,通过几版序言、正文修订和附录等形式集中呈现在了三联最新的增订本中。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直观感受到,《反抗绝望》并非静态...
評分书还没看所以对内容说不上,但对这本书的装帧很喜欢。青蓝色的硬壳封面,月白的纸张,特别是书页,天头地脚留得很足,恰到好处。整本书从里到外看着是那么的舒服。
這書語言風格實在不對我胃口。是勉強翻完的。 我實在覺得,做學術的就要如夏誌清先生一般,觀點獨到自成一傢而且文字親切。 我的評分主要是給這個題目。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 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评分很有激情
评分時隔多年以一個博士生的眼光重讀,仍然感到難以卒讀,這顯然就是汪老師不好好說話的結果瞭。當然我們可以從魯迅研究學術史的高度把它吹得牛逼哄哄,再讀時我也體會到瞭它的一部分好處,不過個人還是把學術錶達的流暢性看得比內容更加重要的。綜上所述,八十年代末的博論能做到這個程度,尤其是把舊意識形態話語幾乎剔除得一乾二淨,已經很難得瞭。但汪老師從此以後的跑偏旅程也由此埋下瞭伏筆;他似乎有一種全能的情結,卻總是學不會節製欲念————這樣一本博論就像一麵鏡子,充分照亮瞭他的不善節製。
评分時隔多年以一個博士生的眼光重讀,仍然感到難以卒讀,這顯然就是汪老師不好好說話的結果瞭。當然我們可以從魯迅研究學術史的高度把它吹得牛逼哄哄,再讀時我也體會到瞭它的一部分好處,不過個人還是把學術錶達的流暢性看得比內容更加重要的。綜上所述,八十年代末的博論能做到這個程度,尤其是把舊意識形態話語幾乎剔除得一乾二淨,已經很難得瞭。但汪老師從此以後的跑偏旅程也由此埋下瞭伏筆;他似乎有一種全能的情結,卻總是學不會節製欲念————這樣一本博論就像一麵鏡子,充分照亮瞭他的不善節製。
评分讀時覺得南大某教授有找茬嫌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