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敏,男,1961年11月生,河南南陽人。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先後在洪子誠先生、樂黛雲先生和孫靜先生指導下從事學習與研究,並分獲文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本科畢業後留校,任北京大學校刊編輯部編輯。1993年晉升副編審。2003年從北京大學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室工作。現為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學係教授。研究方嚮為明、清和近代的學術史、文學史。
《姚鼐與乾嘉學派》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改編的,全書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姚鼐學術生涯第一次重大轉摺與戴震的關係、姚鼐與戴震的初晤及其拜師見拒時間考、姚鼐學術生涯的第二次重大轉摺、乾隆帝學術宗尚的潛移、桐城文統的構建等方麵的內容。
08年4月讀完此書的感想一小段 周五借得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一書,中夜讀起,次日小極,安臥一日,至周日淩晨兩點畢,不禁令人赧顔---這書也是他的博士論文,但相較自己而言,弗如遠甚,可不勉哉!!!其中有關朝廷對於漢學的傾向而引發學界的考據風潮、桐城文統建立兩章...
評分08年4月讀完此書的感想一小段 周五借得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一書,中夜讀起,次日小極,安臥一日,至周日淩晨兩點畢,不禁令人赧顔---這書也是他的博士論文,但相較自己而言,弗如遠甚,可不勉哉!!!其中有關朝廷對於漢學的傾向而引發學界的考據風潮、桐城文統建立兩章...
評分08年4月讀完此書的感想一小段 周五借得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一書,中夜讀起,次日小極,安臥一日,至周日淩晨兩點畢,不禁令人赧顔---這書也是他的博士論文,但相較自己而言,弗如遠甚,可不勉哉!!!其中有關朝廷對於漢學的傾向而引發學界的考據風潮、桐城文統建立兩章...
評分08年4月讀完此書的感想一小段 周五借得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一書,中夜讀起,次日小極,安臥一日,至周日淩晨兩點畢,不禁令人赧顔---這書也是他的博士論文,但相較自己而言,弗如遠甚,可不勉哉!!!其中有關朝廷對於漢學的傾向而引發學界的考據風潮、桐城文統建立兩章...
評分08年4月讀完此書的感想一小段 周五借得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一書,中夜讀起,次日小極,安臥一日,至周日淩晨兩點畢,不禁令人赧顔---這書也是他的博士論文,但相較自己而言,弗如遠甚,可不勉哉!!!其中有關朝廷對於漢學的傾向而引發學界的考據風潮、桐城文統建立兩章...
讀一得二,一則厘清桐城派二則乾嘉學術流轉
评分王達敏老師的博論,做的是姚鼐,不過以姚的三闆斧觀之,本文似長於考證與義理而短於辭章,但或許是排版原因,我看得比較纍之故。讀後感:漢宋之爭在學術史上確有認真梳理和重加闡釋的必要,但是對於做學問而言,自限於門戶之見的舉止是要不得的,此話說來容易,做來卻難。而今師門文化仍然流行,仿佛世界並沒有隨時間流逝而發生多少變化。給我留下瞭很深印象的也因此是期望拜師姚鼐被拒的汪中之子,可是想想姚鼐年輕時也有類似經曆,就不能不感慨這是一種循環。另外我不太明白姚鼐得意的三個門生違師轉嚮為何不見謝本師之舉,姚也未有清理門戶之念,姑且存疑,待日後解決。
评分王達敏老師的博論,做的是姚鼐,不過以姚的三闆斧觀之,本文似長於考證與義理而短於辭章,但或許是排版原因,我看得比較纍之故。讀後感:漢宋之爭在學術史上確有認真梳理和重加闡釋的必要,但是對於做學問而言,自限於門戶之見的舉止是要不得的,此話說來容易,做來卻難。而今師門文化仍然流行,仿佛世界並沒有隨時間流逝而發生多少變化。給我留下瞭很深印象的也因此是期望拜師姚鼐被拒的汪中之子,可是想想姚鼐年輕時也有類似經曆,就不能不感慨這是一種循環。另外我不太明白姚鼐得意的三個門生違師轉嚮為何不見謝本師之舉,姚也未有清理門戶之念,姑且存疑,待日後解決。
评分以姚鼐的桐城派切入,將清代的漢宋之爭、今古文之彆,義理辭章考據之重一一囊括。係王氏博士論文。不愧是桐城派研究者,文章寫得著實好看。
评分鄙人所讀過的學術著作打開不願閤上係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