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谱系

“学衡派”谱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沈卫威
出品人:
页数:560
译者:
出版时间:2007-08-01
价格:6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9245256
丛书系列:鹅湖学术丛书
图书标签:
  • 学衡派
  • 历史
  • 沈卫威
  • 思想史
  • 学衡
  • 学术史
  • 文化
  • 吴宓
  • 学衡派
  • 思想史
  • 新文化运动
  • 学术流派
  • 民国思想
  • 文化批判
  • 教育理念
  • 哲学思潮
  • 知识谱系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正如同巴赫金所言,思想不是独白,而是多种声音的对话交流。借用雷纳·韦勒克在《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对白璧德的评价,这里可以说,“学衡派”不论存在什么局限性,也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因为他们“维护了评判的自由:批评的必要性”。你我可以不同意他们所说的具体意见,但要尊重他们说话的权利。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第一卷 学术理路
导引: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
绪论:史实与理路
第二卷 文化载体
文化整合:《学衡》
历史寻根:《大公报·文学副刊》
民族意识: 《国风》
国家观念:《思想与时代》
第三卷 大学场域
大学理念: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
大学学术:学分南北
大学精神:诚朴雄伟
大学张力:校长、刊物与课程
大学人事:内耗与外补
第四卷 个人体验
刘伯明:事功与影响
柳诒徵:大树成荫
梅光迪:新人文主义者的语境错位
郭斌龢:中西融通
张其昀:历史地理学的承传
陈 铨:从《学衡》走出的新文学家
王国维:从北大到清华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该书的特点是史料扎实,沈卫威老师在史料的挖掘和阐发上很有功力。跟学衡派有渊源的报刊,大学,人物在这本书中做了相对详尽的介绍。期间对吴宓和学衡期刊介绍并不占主体,但与学衡杂志有关系的《史地学报》、《大公报·文学副刊》、《国风》、《思想与时代》,与吴宓或学衡杂...

评分

该书的特点是史料扎实,沈卫威老师在史料的挖掘和阐发上很有功力。跟学衡派有渊源的报刊,大学,人物在这本书中做了相对详尽的介绍。期间对吴宓和学衡期刊介绍并不占主体,但与学衡杂志有关系的《史地学报》、《大公报·文学副刊》、《国风》、《思想与时代》,与吴宓或学衡杂...

评分

该书的特点是史料扎实,沈卫威老师在史料的挖掘和阐发上很有功力。跟学衡派有渊源的报刊,大学,人物在这本书中做了相对详尽的介绍。期间对吴宓和学衡期刊介绍并不占主体,但与学衡杂志有关系的《史地学报》、《大公报·文学副刊》、《国风》、《思想与时代》,与吴宓或学衡杂...

评分

该书的特点是史料扎实,沈卫威老师在史料的挖掘和阐发上很有功力。跟学衡派有渊源的报刊,大学,人物在这本书中做了相对详尽的介绍。期间对吴宓和学衡期刊介绍并不占主体,但与学衡杂志有关系的《史地学报》、《大公报·文学副刊》、《国风》、《思想与时代》,与吴宓或学衡杂...

评分

该书的特点是史料扎实,沈卫威老师在史料的挖掘和阐发上很有功力。跟学衡派有渊源的报刊,大学,人物在这本书中做了相对详尽的介绍。期间对吴宓和学衡期刊介绍并不占主体,但与学衡杂志有关系的《史地学报》、《大公报·文学副刊》、《国风》、《思想与时代》,与吴宓或学衡杂...

用户评价

评分

可读性比较强,对于了解“学衡派”有帮助。

评分

资料翔实,稍欠裁剪

评分

很扎实的历史学著作,沈卫威搜罗史料很全,披沙拣金,偶有新意。但问题也不少:1.作者为研究胡适出身,对胡适感情太深,于是对于胡的对手学衡派没有“同情之理解”,尤其是对梅光迪、吴宓、柳诒徵等人评价酷烈,有失公允。2.乱用“场域”(Pierre Bourdieu)等流行术语,又不遵循其原意,显得不伦不类。3.内容与书名不匹配,大学校史、文科教育等于“学衡派”无关的内容太多。4.作者似乎不懂外语,引用了国内很多佶屈聱牙的西方译著的内容,诸如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但总体来说,在当代中国稀烂的学术界算是不错的学术著作。

评分

读的是2015年版,部分阅读。一些篇章在论文里已读过,第一卷学术理路对了解沈师「做学问」或者所谓「论」有切实帮助。只是但就谈理论来说,不免有些差强人意。 再读 第二卷第一节《学衡》,第三卷大学场域之张力人事与第四卷梅光迪

评分

意外收获是本书对现代文人之间微妙的人际关系考察得十分详细,对《学衡》各方面的材料掌握得也非常充分。。作者在梳理学衡派谱系的时候,注重的是学衡“保守主义”立场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关系。可以说对“融化新知”论述得足够;“昌明国粹”却一点没有,如此看来,学衡的谱系仿佛被架空和定格在了现代历史空间,而它与中国传统的关系则被搁置了,为何搁置,也未作说明。作者的思路以西学为依凭,如此方法,还是接近他研究胡适的老本行。对布尔迪厄“场域”的运用也未突出该理论的特殊性。另:线索如果更加清晰就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