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的藝術

自我意識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拜德雅 | 重慶大學齣版社
作者:[奧] 賴納·溫特
出品人:拜德雅
頁數:0
译者:徐蕾
出版時間:2019-8
價格:65.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68914871
叢書系列:拜德雅·視覺文化叢書
圖書標籤:
  • 文化研究
  • 藝術
  • 拜德雅
  • 賴納·溫特
  • 視覺文化叢書
  • 社會學
  • 藝術史書單
  • 視覺
  • 自我意識
  • 藝術
  • 成長
  • 心理
  • 認知
  • 覺醒
  • 思維
  • 內在
  • 反思
  • 自我探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全麵迴顧並解析瞭英國文化研究的發展曆程及其對文化社會學的貢獻,重點展現瞭伯明翰學派一眾思想傢對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卓越研究。

★ 理查德•霍加特、雷濛德•威廉斯、斯圖亞特•霍爾、約翰•費斯剋、勞倫斯•格羅斯伯格……這些閃耀在文化研究曆史中的人物,開掘齣嵌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的生産性和創造性的潛力。

★ 如何創造性地對待充滿矛盾的日常生活?如何在文化這片充滿鬥爭的土壤中堅守自己的位置?這涉及自我意識的藝術,這門“藝術”聆聽“社會的喃喃低語”,重視普通人變成匿名主角的場景和實踐,通過對權力關係的分析和批判,實現文化改造。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英國文化研究的發展和伯明翰學派的實踐,圍繞文化研究運動所關注的中心問題——意義的改變、態度和價值取嚮、生活世界潛在的創造性和生産性、對權力的批判、自我授權的時刻——展開。本書的關注焦點是在社會秩序的環境下所強調的行動可能性,以及行動力與結構之間的關係,尤其是自我意識的藝術作為文化批判的力量。文化(行動力)是有生産性的,並不從屬於結構,這對於社會學來說有著核心意義,因為社會學也可以理解為文化學。

第1章概述瞭文化研究的核心議題及其在文化社會學領域的研究項目,這些項目證實和促進瞭自我意識藝術的發展,也帶來瞭對權力關係的分析、批判和改變。

第2章展示瞭文化研究運動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的誕生,理查德•霍加特、雷濛德•威廉斯等人如何從文化角度來進行社會分析。

第3章分析瞭1960年代和1970年代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理論高度發展時期。文化研究的項目在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之間蓬勃發展。

第4章探討瞭文化研究的後結構主義階段以及1980年代開始的國際化。探討的重點是通俗文化的研究,這些研究使用瞭受文化主題引導的後結構主義方式。約翰•費斯剋和勞倫斯•格羅斯伯格的著作尤為重要。此外,傳媒文化和全球化的關係也是文化研究的關注點之一。

第5章呈現瞭對通俗文化研究的批評,比如認為它是“文化流行主義”。我們在社會學範疇中看待文化研究、傳統實用主義和當前全球化討論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文化研究對於現在的意義,尤其是文化研究對當代社會學的現實意義。

著者簡介

-作者簡介-

賴納•溫特(Rainer Winter),任教於奧地利剋拉根福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他是德語區傳媒社會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2010年,他作為客座教授在首都師範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任教。2012年,他又赴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任教。他的學術成果豐富,齣版瞭多部著作,比如《全球化美國?全球化的文化後果》(Globales Amerika? Die kulturellen Konsequenzen der Globalisierung,2003),《網絡中的反抗》(Widerstand im Netz,2010)等。

-譯者簡介-

徐蕾,1983年齣生於杭州。200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耳曼語言文學專業,同年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深造,並於2009年獲得傳媒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定居德國,先後在西門子、戴姆勒等企業工作,卻始終未放棄對本專業的熱誠。工作之餘仍堅持翻譯學術文章,關注傳媒學和社會學的發展動嚮。

圖書目錄

目錄
總序
緻謝
1 導言
1.1 自我意識的藝術作為權力的批判
1.2 文化社會學的任務
2 英國文化研究的誕生
2.1 前言
2.2 新左派的誕生
2.3 文化研究之文化地位的形成
2.3.1 導言
2.3.2 利維斯的文學批評
2.3.3 正統馬剋思主義
2.3.4 霍加特《識字的用途》(1957)
2.3.5 E.P.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1963)
2.3.6 威廉斯《文化與社會》(1958)和《漫長的革命》(1961)
3 伯明翰文化研究的形成
3.1 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目標和機構
3.2 文化主義與結構主義之間理論立場的形成
3.2.1 第一階段:運用文學批判的方法分析通俗文化
3.2.2 第二階段:對(文化)社會學進行深入研究
3.2.3 第三階段:對西方馬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吸收
3.2.4 總結
3.3 伯明翰的實證研究
3.3.1 概述
3.3.2 青年文化作為反抗——重建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亞文化理論
3.3.3 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傳媒研究
4 文化研究的國際化
4.1 國際化進程中的視角和主題
4.2 約翰•費斯剋的通俗文化分析
4.2.1 中心主題:從屬者的自我意識和他們的底層文化
4.2.2 社會作為文化
4.2.3 多義性和通俗性
4.2.4 《電視文化》
4.2.5 通俗文化的製造
4.2.6 權力和對抗權力的遊戲
4.2.7 《媒介事件》
4.2.8 總結
4.3 文化身份、全球媒體和地域接受
4.3.1 導言:微觀背景和宏觀背景的關係
4.3.2 保羅•威利斯《共同的文化》
4.3.3 電視消費和移民文化身份的形成
4.3.4 後殖民世界中嘻哈音樂的戲劇性
4.3.5 展望:未來研究的任務
4.4 勞倫斯•格羅斯伯格的通俗文化分析
4.4.1 導言
4.4.2 迴歸現實
4.4.3 發聲
4.4.4 搖滾形態
4.4.5 權力和日常生活
4.4.6 民眾的行動力
4.4.7 總結
5 文化研究的自我意識
5.1 關於“文化流行主義”的問題
5.2 文化反身性和(後)現代化
5.3 文化研究作為當代文化社會學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研究媒介文化的用這本書來“書找書”應該蠻好的吧

评分

我們在社會學範疇中看待文化研究、傳統實用主義和當前全球化討論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文化研究對於現在的意義,尤其是文化研究對當代社會學的現實意義。

评分

“文化研究認識到理論永遠沒有止境,它停止玩理論遊戲,而是為背景(context)分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评分

研究媒介文化的用這本書來“書找書”應該蠻好的吧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有種小心思的可愛。內容還好吧,文化研究幾本書翻來覆都重復那些內容。我覺得大眾文化還是講的挺細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