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
★米歇尔·福柯:“乔治·巴塔耶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写作者之一。”
★日志+笔记+诗歌=一个多元混响的复合文本。
★快感+恐怖+死亡=一次狂暴痉挛的哲学体验。
★异质写作者巴塔耶自述:“我们可以,甚至必须,回应某种东西:它非上帝,却比一切权利更加强大;那就是不可能,而我们只有忘掉所有这些权利的真理,只有接受消失,才能抵达它。”
★又言:“诗歌是一场单纯的迂回:我借之逃离了话语的世界,后者在我眼里已成了自然的世界。我随诗歌进入一座坟墓,那里,无限的可能正从逻辑世界的死亡中诞生。”
- 内容简介 -
本书由三个文本组成。
第一个文本是D(狄亚努斯)的日志,它构成了被称为“鼠的故事”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D的视角展开,记述了他与B的情乱,同时,在这场混乱的激情中,A(阿尔法主教)作为一个衔接D与B之关系的人物在场。
第一部分也涉及了D与E的情乱,而这构成了第二个文本的记述核心。第二部分被称为“狄亚努斯”,是A的笔记。这部分以A的视角展开。
这两个文本共同结构了本书的故事。被称为“俄瑞斯忒斯”的第三部分则更像是一个总的视角,或者说,一则诗性概述。它由诗歌和诗论组成。巴塔耶写道:“为了在一片明显的不可能中抓住一丝可能,我必须首先想象相反的情境。”
- 作者简介 -
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20世纪法国思想地层里定位幽深且持续影响的一大震源。其一生的写作和活动,以激烈打断和急剧偏转的形式,于文学、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艺术史等领域的交界处,在对色情、耗费、僭越、献祭和非知等主题的开掘中,塑造出一个又一个迷人且多样的知识地貌。
- 译者简介 -
尉光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出版有《不可言明的共通体》(与夏可君合译)、《艺术与诸众:论艺术的九封信》、《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奇遇》等译著。
题外表一表,这本书的设计真是称心,窄版32开本、简洁的灰色硬质书皮、轻薄,不管是插在书包侧兜、揣进大衣口袋、一看到十天一次的太阳露脸冲出办公室时抄在手里都非常方便,还极为耐读,有时候一页只有二十多个字,也需要反反复复读上半天,并且第一个字眼就能弹射出日常生活...
评分强烈建议不要以《不可能性》作为对巴塔耶阅读之旅的起点。起码去读了《色情》再来——你会发现那种碎片式的喃喃自语般的跳跃的行文、那些暗喻和意象变得好理解多了,慢慢就能跟上巴塔耶的步伐,他的每一句话都能从让你内部获得直观的感受。可以说《色情》中巴塔耶的理论是解读...
评分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48.html 那一刻,欲望(因友谊而加倍的焦虑)得到了如此完美的餍足,我由此而绝望。 ——《第一部分 老鼠的故事》 狄安努斯日记,第一本日记,第二本日记,这是确定的文本;“我”和神父A、女人B,是确定的男人和女人;那一刻,所...
评分整个生活是一种黑色的柔情,类似行刑的清晨。 定义世界的唯一方式是将世界首先缩小至我们的尺度。 赤裸只不过是死亡,最温柔的吻也有一种老鼠的回味。 每一行字中都透着焦虑的温柔,就像早晨阳光下的露珠。 我们依恋死亡,正如一棵树通过树根隐藏的网络依恋土地。 然而我们却像...
(190515早上通勤)功利世界的对立面,巴塔耶的诗歌试验。已转手。
评分喜欢后面的诗,前面的哲学小说有非常感人的句子,总让人想到五体投地的祭祀,巴塔耶写小说总是投入太多太多,因为呼唤诗神总是需要非同寻常的能量,甚至是自己的死亡,也许类似黑夜的凝视,非理性的、深邃的目光,那触碰令人颤抖
评分八大爷写这种片段日志的文字比他的长篇小说好太多了。碎片的语言是可无限繁衍的镜子,从生的整面碎成一片片死,而死欲永生不朽。
评分唯獨死亡和慾望具備壓迫和窒息的力量,唯獨慾望和死亡的極端允許人抵達真理。Postmodernist writing is dazzling. #依舊讀#133
评分是因为语言有所限制吗?还是我脑子不够。但是结语几首诗还是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