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的美國六十年代文化史
全景展示“垮掉的一代”和搖滾樂興起
完整見證美國新文化的誕生
六十年代,青年文化運動席捲美國。它躁動、反叛、奔騰噴薄,也帶著深深的烏托邦色彩。
而直到本書問世,人們纔得以完全理解:那喧囂的十年,對美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在這幅完整的美國六十年代文化圖景中,你會瞭解艾倫·金斯堡何以成為“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偶像,赫伯特·馬爾庫塞艱澀的文化批評為何贏得年輕人的心。
你會發現如今流行的新新聞寫作其實發軔於美國六十年代,它將個人體驗和小說技法融入新聞報道,颳起一場輿論風暴。
你會讀到作者對鮑勃·迪倫、“披頭士”和“滾石”樂隊的辛辣點評,以及搖滾經典作品背後少為人知的創作心麯。
然而,作者不甘止步於單純的文化評論。他立足於五六十年風行一時的文藝作品,更超脫於這些作品本身。作者真正想要呈現的,是一部靈魂史,一種時代精神:
當青年不再敬畏長者,當他們站在伊甸園門口,當他們投身新文化的創造和個性張揚的狂歡,他們是如此富有感染力,卻又如此受睏於自身的局限。他們頻受挫摺,依然癡情不改。
六十年代是崇尚個人見證的,親曆六十年代的作者莫裏斯·迪剋斯坦,用書中的獨到洞見踐行瞭這一傳統。但本書也是他在七十年代末烏托邦思潮消退時寫就的,因而賦予作者在場和迴望的雙重視角,成為瞭解美國六十年代文化的必讀書。
莫裏斯·迪剋斯坦(Morris Dickstein,1940-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耶魯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紐約城市大學女王學院和研究生院英語教授。著作還有《雙重間諜:批評傢與社會》《途中的鏡子:文學與現實世界》等。
(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受到理想主义的感召或是乌托邦梦想的蛊惑而不顾一切走上街头的年轻人,当他们逐渐成长,告别青春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组建家庭,成为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和既得利益阶层之时,他们当中还会不会有人依然把自己当年在穷街陋巷上空燃起硝烟...
評分【读品】罗豫/文 1959年,金斯堡等年轻的垮掉派诗人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诗歌朗诵会时,《伊甸园之门》的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正在哥伦比亚大学上二年级。金斯堡声情并茂地朗诵炸弹般的诗句,迪克斯坦却正在城里看莎士比亚的戏。 1968年,艾伦·金斯堡再次回到哥大,和另一位哥...
評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共产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铁幕落下,火箭升空;二战的创伤逐渐退去,越战的伤痛再度来袭,而冷战的阴云却经久不散。在美国,年轻的总统带来充斥着怀疑的希望。这是叛逆和摇滚的时代。 而我,不过是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催生了Star Trek的乌托邦而...
評分80年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本书的时候,把它收在了“美国文学史论译丛”里。丛书里还包括《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一八九零年代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激进的理想与美国之梦 ——大萧条岁月中的文化和社会思想》、《爱国者之血——...
評分莫里斯·迪克斯坦把1974年1月,鲍勃·迪伦在麦迪逊花园广场的音乐会,看作是60年代结束的标志。他写道:“音乐会接近尾声时,全场到处亮起了火柴和打火机——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不朽点燃了一支蜡烛——随着迪伦演唱《宛如滚石》,彬彬有礼的人群怀着同代人团结一心的激情向前涌去...
好嚮往那個自由熱情的年代
评分並不是科普類型的書,更偏嚮文學理論和文學史。
评分自己編的。年輕人總是不滿意老年人,總想搞點新花樣啊。
评分被書名騙瞭,這哪裏是什麼文化,根本就是講文學,而且是以一種非常概括的抽象的毫無邏輯的敘述方式,讀完一整章我都不知道作者要說些什麼,以及為什麼要用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重句來講一個簡單的道理。真的很氣憤,浪費我的時間。
评分評論文學的部分很有見地,對每個作傢的評論都很準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