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文学与文化史,基本被“启蒙”与“革命”两大现代性范式所主导。本书另辟蹊径,一方面通过抒情话语对此两大范式重做检讨;另一方面则对“抒情”做系谱学阐释,认为西方美学话语和中国传统诗学,共同铸就了抒情现代性从古典过度到现代的艰难途径。
作者细致分疏沈从文、林风眠、台静农、费穆、梅兰芳、何其芳、冯至等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如何在20世纪中叶那个革命的“史诗时代”,以自己的才情和思想乃至挫败和苦难,与时代相撞相生,共同谱就了令人嗟叹回味的“抒情声音”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哈佛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著有《想象中国的方法》《当代小说二十家》《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抒情传统与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等多部著作。
自古『抒情』好比鎮邪的『催淚彈』、調情的『趕馬鞭』。 王德威的存在,是為史上因『抒情』而引發的『冤案』做了個體制內的『平反』,恰正彌合了古典美學與今天傳統敘事間的牆裂破摺。 沈從文的『抒情』恰似今天韓劇的悲曲,何其芳的『抒情』還原了迷幻電音的『少年派』⋯...
评分【编者按】本文根据王德威教授2015年4月15日在陕西师范大学所做的演讲《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的录音整理而成,整理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陈曦、王天贺,由李跃力副教授统稿,已经王德威教授审阅。原文刊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7辑。 谈论“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也...
配合台大公开课一起看
评分“抒情传统”论述范式化的尝试之作,虽未能避免个案研究与普遍化推及的矛盾,但这一系列论述已展现出研究时段横跨古典当代,美感特质分析涵盖从实用文体到绘画电影不同艺术门类的强大阐释效力。本书中西方理论的应用,可说是点到为止,自然融入,从明信片、家信涂鸦中还原推演沈从文心迹的段落,可谓神来之笔。
评分读了第四章,其他翻了翻。 11.20再读。
评分“张力”一词已经用滥了。
评分抒情来自诗性自我与历史巨变最惊心动魄的碰撞,因此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经历剧烈转折,文学、文化抒情性的张力反以空前之姿降临,中国现代性的独特维度显现;本书所讨论的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难以归类,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也同样,唯一相仿佛的就是抒情性,而抒情也有极其复杂和矛盾的光谱;第一章是中国诗学的演变从浪漫到宣传;第二章是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聚焦抒情考古学;第三章是冯至和何其芳的诗歌的抒情的再生缘;第四章是胡兰成的背叛的诗学或美学;第五章是台湾旅日作曲家和诗人江文也追寻身份认同的悲喜剧;第六章是林风眠和徐悲鸿关于抒情与写实的争辩;第七章是费穆的两部电影背后的战争和爱情;第八章是台静农从文学到书法的艺术转型;将内在于抒情传统的某些元素重新编码,重新发现了六朝、晚唐和晚明三个时刻;沈从文自称是收拾破衣烂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