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1931-),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学术编辑,著有《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现在、国民、记忆》《法国研究》等,主编三部七卷本《记忆之场》。1993年,《记忆之场》获得法国最高国家学术奖,同年“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词条被收入《罗贝尔法语大词典》。2001年,诺拉当选为仅有四十名定员的法兰西学术院院士。
这座为1889年世界博览会而建的“通天高塔”甫一落成,就贴上了足以搅动舆论的所有标签:共和主义、金属材质、法国大革命的纪念以及工程师技艺的赞歌。然而,仅仅是在10年之后,它便成为各种批评与攻击的对象,具备了各种外号:“声名卓著的巴别塔”(讽刺意)、“不安的巨型长...
评分这座为1889年世界博览会而建的“通天高塔”甫一落成,就贴上了足以搅动舆论的所有标签:共和主义、金属材质、法国大革命的纪念以及工程师技艺的赞歌。然而,仅仅是在10年之后,它便成为各种批评与攻击的对象,具备了各种外号:“声名卓著的巴别塔”(讽刺意)、“不安的巨型长...
评分多年前写的,觉得对理解该著,尤其是诺拉的三篇导论,不乏参考意义。 《记忆的场所》(Lieux de mémoire)完成之后,皮埃尔•诺拉在曾不无骄傲地宣称,这是继《年鉴》之后法国史学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贡献。的确,在这部宏大著作的启发下,欧洲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研究...
评分对“记忆之场”的最初了解来源于文化遗产研究院赵老师所授课,以壬辰战争为课题,对于壬辰战争之后的战殁者纪念标志和仪式的“记忆之场”的介绍,当时,中译本还未出版,赵老师带来了日译本以供阅览,当时对于诺拉的“记忆之场”便产生了兴趣。遂于考完寒假购得。 本书...
评分这座为1889年世界博览会而建的“通天高塔”甫一落成,就贴上了足以搅动舆论的所有标签:共和主义、金属材质、法国大革命的纪念以及工程师技艺的赞歌。然而,仅仅是在10年之后,它便成为各种批评与攻击的对象,具备了各种外号:“声名卓著的巴别塔”(讽刺意)、“不安的巨型长...
所谓研究关于过去的现代记忆,只不过趋炎附势的野心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评分副标题是“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所以书中探讨的记忆无疑属于集体的。但同时,这些传承的记忆也必然影响了后代的个体。记忆被整合被概念化的过程,可以进行各种理论化的探讨,用以观照现实。但抛开学术性,单纯以异国个体的身份读来同样十分愉快。马赛曲、铁塔、环法赛、贞德、普鲁斯特这些法国象征的前世今生,此前的认识从来是理所当然或一知半解,所以阅读中常生感叹。当然,某种意义上,学者的表述也未必就是事实的全部啦
评分想看法文原著了
评分诺拉断言:历史学要进入一个历史编纂学的时代
评分还专门去先锋看了讲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