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

烧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柏桦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袁剑
出版时间:2019-3
价格:5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224200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人类学
  • 民间信仰
  • 社会学
  • 民俗
  • 文化研究
  • 宗教
  • 历史
  • 烧钱
  • 财经
  • 投资
  • 消费
  • 理财
  • 风险
  • 决策
  • 资金
  • 成本
  • 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化烧纸扎——特别是纸钱——的方式来祭奠已故亲人、祖先以及神灵。尽管常被指为浪费、淫邪,且曾被官方禁止,但这一民间传统依然长盛不衰。

《烧钱》一书从当代生活世界入手检视了这一惯俗,探究了它在传说和历史中的起源、它在古今社会形态中的角色、它的文化逻辑、它与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惯俗的关系,并提出了有关其价值本质的宏大的人类学问题。作者柏桦运用了田野民族志、历史文献、民间故事等多种材料,结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理论,对“烧钱”传统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不管是从实践经验还是从理论框架上说,《烧钱》一书都为我们研究中国民间信仰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柏桦 (C. Fred Blake),(1942—2017年),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先后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从1974年起任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荣誉教授。 他多次来华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曾任香港中文大学(1999年)、中央民族大学 (2007年,2010年)、吉首大学(2007年)访问教授。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汉人族群、美国早期华人社区社会史、墓碑和墓志铭、性别与缠足、祭礼等。除本书外,还著有《一个中国集镇的族群与社会变迁》(Ethnic Groups and Social Change in a Chinese Market Town ,1981)。

目录信息

夏日最后的玫瑰———中文版序言(王丽)
致 谢
导 论
第一章 交融
习以为常的态度
前人的研究
纸钱的生活世界
结论
第二章 纸卷
分类
钱的仿制品
纸钱
铜钱的咒符
银纸
金纸
制造金纸
结论
第三章 起源
民间故事
历史
结论
第四章 祭拜
纸钱符号学的完满:宇宙更新的生生不息
宇宙之火兴替中的炼金术和升华过程
意义模式
结论
第五章 意识形态
生活世界金钱化的物质基础
纸钱的文化形态
仪式的神秘化
现代
结论
第六章 牺牲
一般的牺牲
中国人的牺牲
自觉性身体的劳作
叠元宝的社会组织
造型
价值在于劳作
结论
第七章 鬼票
鬼票的历史和传播
鬼票符号学
分析方法
地府银行钞票
肖像身份和银行官员
国家货币的复制品
人民币
面额和通货膨胀趋势
符号的商品解构
鬼票知识的传授
结论
第八章 滑稽戏
鬼票中的物化
虚荣与幻象,欲望的时尚与流行
私人飞机和别墅
性用品、枪支和美女
新的销售点和营销策略
新的批评
结论
第九章 价值
社会经济
拜物教
后记:一沙一世界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1 在第100页的仪式五步中(manes worship),有所谓的可见(燃烧过程)、不可见(阴间用钱)的区别。 而按照快慢,食物(味觉/生命)、香(嗅觉、欲望)、蜡烛(视觉/时空)、纸钱(触觉/备料)、鞭炮(听觉/此时)也被分类。按照五种感官的分法,真是过去没想过。 不过细想想...  

评分

2017年8月16日当我从我先生FredBlake(柏桦)的电子邮箱中读到关于《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以下简称《烧钱》)中文版序言约稿的时候,他已经不幸突然于2017年4月19日因病去世。他在去世前两个星期还在坚持正常的教学和书稿的写作。 2016年下半年,Fred开始感到乏...  

评分

2017-04-01 08:52:33 [杭州网] 2017年3月31日讯,只要临近清明节,北京街头就会冒出大批兜售黄纸钱、冥币、纸元宝等纸质祭祀品的游商,正规殡葬店也会悄悄增加入货量,借着这一年一度的销售旺季赚上一笔。《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制造和售卖冥币、纸人纸马等封建迷信...  

评分

2017年8月16日当我从我先生FredBlake(柏桦)的电子邮箱中读到关于《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以下简称《烧钱》)中文版序言约稿的时候,他已经不幸突然于2017年4月19日因病去世。他在去世前两个星期还在坚持正常的教学和书稿的写作。 2016年下半年,Fred开始感到乏...  

评分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化烧纸扎——特别是之前——的方式祭奠已故亲人、祖先以及神灵。尽管被指为浪费,且曾被官方禁止,但这一民间传统长盛不衰。” 或许正在读这段文字的大部分人在今天都做了同一件事情——烧钱。烧钱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纸扎的物件经过烈火焚烧之后,...  

用户评价

评分

有意思。但读完感觉不咋的。

评分

算是作者的遗作,整体内容不错,从文化人类学 民间传说 历史文献三个角度论述烧钱之一行为,甚至可以说文化。。典型的汉学家视野,书中部分观点值得商榷。。。一个不曾为祖先烧钱的外国学者,试图解析理清烧钱这一来源复杂、方式繁多的行为,则易有解读过度的弊病。。

评分

选题有意思,提出的问题(什么生产再生产塑造我们自己…)让人摸不着头脑,很多地方都有过度诠释之嫌。人类行为并不是时时事事均由理性设计,有随性而为、随传统而为之事,为所有事情寻找理论依据,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而会失真。我觉得烧钱就是由感性、传统塑造的,“惟积习久远,送终追远者以此致其孝,祷祀祈祝者以此致其诚”,说什么受封建制度剥削的牺牲观念的体现、对封建等级思想的效仿和嘲讽,岂不太过勉强?

评分

过于逼真的纸钱却失去了制作过程中的家庭性和乡土气息。美女、房屋、汽车、飞机、武器、甚至核弹的纸扎的出现,从货币到实体的转变,烧什么有什么在与时俱进,焦虑的转换也在与时俱进。

评分

有意思。但读完感觉不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