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王笛,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提为副教授。1999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2003-2005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会长,2006-2007年度为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研究员。2009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城市史、大众文化史。
和欧洲城市相比,传统中国城市常常被认为缺乏公共空间:不但没有广场、教堂、体育场等供不同人群聚集以交流意见的公共场所,而且也没有一个活跃、自治的市民社会。随着城市史研究的深入,现在越来越的例证表明,虽然中国城市有其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但同样存在一个生命力顽强的...
评分如果豆瓣评分有六星或者更多,我是很乐意给作者六星或者更多的。 不为别的,就为作者这种敬业的资料引申以及整理。 我才疏学浅,至今未见一本书能有如此详尽的资料引申。 而作者开篇所提出的国家的概念,country,nation,state,尤为睿智。 本书阐述了茶馆这一行业1900-1950...
评分下周就要去四川出差了,虽然我是一枚宅女,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太感冒,但有两个地方是我一直心向往之,一个是西藏,另一个就是成都了。关于西藏,那个是我老爸的一个梦想,于是也就变成了我的梦想,我最希望的就是陪着老爸老妈走一趟西藏,看看不再遥远的蓝天,看看近在眼前的...
评分读《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不仅让我想到了另一本书,王军的《城记》,虽然借助的材质,研究的主题不尽相同,但是总觉得还是殊途同归的。一个截取了人文的细节,一个追溯了建筑的变迁,但是都表达了一种国家集权化之后,对地方文化的吞噬,这也正是我的情结,虽然从...
评分刚才在《一本写给洋鬼子看的摘抄》那篇奇文下留了个言,还意犹未尽,干脆自己单独写个帖子。看了这本书,对王迪先生很钦佩,他学贯中西,浅显的文字,把理论说那么透彻,特别是结论部分,比较西方酒馆、酒吧、咖啡馆,眼界非常宽。还有,那么丰富的资料,行内人才知道功...
选题和视角都值得学习,但作者反复尝试的理论升华并不成功。“知识精英VS市井大众”、“西方模式VS本土文化”、“国家权力VS地方传统”,对这三对关系的分析浮于表面,丰富生动的细节反而被困在了常见的西方理论模式里,导致这些看似分明的价值对立更像是其本人的想象。另外读过之后更觉得老舍先生真是太了不起了。
评分基本不值得一读。。很有前途一个学者,跟着罗威廉学废了,可惜了。
评分这本书是旅美华人学者王笛先生关于20世纪上半叶成都茶馆变迁史的研究著作,从形式上看是一册学院派的作品,符合学术规范,引用的材料都注明出处。内容是将茶馆作为成都市民生活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加以考量,在丰富详尽的档案、媒体报道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为我们勾勒出茶馆万象背后的成都这座城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书中引用了作家李劼人的小说描写和黄裳等人的散文作品,材料很详细,历史细节非常丰富,但按西方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模式阐释还是比较牵强,这东西方的茶馆和咖啡馆差别其实还是挺大的,要写出其中的不同还需要深挖。总的来说全书瑕不掩瑜,生动的文笔和精彩的讲述使得本书仍然非常值得阅读。这书我是看了作家蒋蓝的推荐找来读的,总的来说没有让人失望,对成都的茶馆文化有了更多了解,相信西南那边的人看了应该会更有深刻体会。
评分如显微镜般非虚构了旧成都的茶馆生态,类似的场景就是十多年前的网吧空间了,围绕着网瘾与网吧,国家叙事也是横冲直撞,直到如今官方媒体对王者荣耀的大肆讨伐。所谓公共空间在中国就是个可笑的概念,从三皇五帝始,空间都已经掌握在强权手里,诸众在专制之下只有苟延残喘,没有交往理性。
评分值得一读。一个每天四分之一的市民去茶馆里泡着的城市,真可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