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德若篇》是柏拉图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以斐德若和苏格拉底的对话为主要线索,以莱什阿斯和苏格拉底作的三篇关于爱情的文章为讨论中心。阐述了柏拉图对修辞术的看法。文章中涉及对爱情的讨论渗透了柏拉图对爱情的理解。
柏拉图(约公元前426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我认为,古希腊的语音中心主义是对文字的恐惧,但是从历史来看语音中心主义终究败给了文字,因为文字有强大的潜能。两者在不同情况下其实各有各的优势:语音适合少数人,文字适合多数人。语音是在场的,活的(可变化、可回应),短暂的,精英的,只讲给信任的熟人,而且是对神的...
评分我认为,古希腊的语音中心主义是对文字的恐惧,但是从历史来看语音中心主义终究败给了文字,因为文字有强大的潜能。两者在不同情况下其实各有各的优势:语音适合少数人,文字适合多数人。语音是在场的,活的(可变化、可回应),短暂的,精英的,只讲给信任的熟人,而且是对神的...
评分我认为,古希腊的语音中心主义是对文字的恐惧,但是从历史来看语音中心主义终究败给了文字,因为文字有强大的潜能。两者在不同情况下其实各有各的优势:语音适合少数人,文字适合多数人。语音是在场的,活的(可变化、可回应),短暂的,精英的,只讲给信任的熟人,而且是对神的...
评分我认为,古希腊的语音中心主义是对文字的恐惧,但是从历史来看语音中心主义终究败给了文字,因为文字有强大的潜能。两者在不同情况下其实各有各的优势:语音适合少数人,文字适合多数人。语音是在场的,活的(可变化、可回应),短暂的,精英的,只讲给信任的熟人,而且是对神的...
评分我认为,古希腊的语音中心主义是对文字的恐惧,但是从历史来看语音中心主义终究败给了文字,因为文字有强大的潜能。两者在不同情况下其实各有各的优势:语音适合少数人,文字适合多数人。语音是在场的,活的(可变化、可回应),短暂的,精英的,只讲给信任的熟人,而且是对神的...
西哲#5
评分借爱情来讨论理性与哲学。吕西阿斯的作文和苏格拉底的第一篇作文之基本观点是要接受没有爱情的人而非接受有爱情的人,理由在于陷入爱情会带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pua,受到打压控制而陷入不幸。现在很多畏惧爱情的人恐怕出于相似的理由吧。然而苏格拉底的第二篇作文采取了相反的立场,灵魂追随着众神到达天穹之巅,观照到了伟大的存在,知道了何为真理何为美,而灵魂会进入肉体,灵魂中的理性会回忆灵魂曾经见过的至善至美,这体现在对肉体之美的一种欲望的爱情那里,试图将自己和爱人塑造成神一般。那这些与被爱者有什么关系呢?这没有强迫吗?苏格拉底将爱人的情欲之波透过两人的眼睛传达至被爱者的灵魂里,两人的灵魂里都充满了爱情,爱情的生发是自然的而非强迫的。因此与神同在才是爱情最终的目标,即拥有一种“上帝视角”。爱情与修辞是竞争对手。
评分四种迷狂: 预言术——阿波罗 秘仪术——狄奥尼索斯 诗术——缪斯 灵启(爱欲术)——阿芙洛狄忒、爱若斯 语音中心主义是对文字的恐惧, 语音中心主义终究败给了文字。 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各有各的优势。 语音:在场的,短暂的,精英的,聊天是对神的敬畏,只讲给信任的熟人,可靠。 文字:不在场的,永恒的,民主的,书写是对神的僭越,会被陌生人窃取,不可靠。 但是两者其实不是完全对立的,Aura在缺席中在场:在场的可能更珍贵满足精英的需要,不在场的也可以满足大众的需要。
评分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就“有爱情的人和没爱情的人哪一个更值得颂扬”这个话题驳斥诡辩术并阐发他的理性范式及引申出来的修辞术,即分析与综合,一和多,文章在结构上部分要与整体相合,要有明晰的定义,强调真善美。希腊时下的诡辩家以似是而非的论调强词夺理,用华美的词藻蒙蔽众人,而苏格拉底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真理,认为修辞术除了上述要素之外,还要能考察到受众的心理类型,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体式,在下定义之后,还要对事物进行分类。他所认为的理式,就是这世界的本质,最高的理式就是真善美,万物都是它的摹本,辩证术要有这样的认知,同时他认为文章不如口述那样深入人心。
评分天真童稚地娓娓道来eros的神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