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先生谈文论艺的名作,尤擅从中西比较中纵横诗、画异同,体贴诗艺、文字背后的无穷韵味。《中国诗与中国画》《诗可以怨》《通感》等均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佳作。
《七缀集》乃作者的“全部《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初版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自言:“这本书是拼拆缀补而成,内容有新旧七篇文章。古代有‘五缀衣’、‘七缀钵’等名目,故题为《七缀集》。”
三联版在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版的基础上,征得杨绛先生同意,增补了若干见于其他版本中的内容,以尽量保全钱锺书先生著述的内容。
钱锺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等。现代中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代表作《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影响广泛,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了《钱锺书集》。
通感被解释为感觉挪移,比如看到悦耳,听到美色,超级女声一群男的,好男儿一窝女的。通感在古时候被广泛运用于优美的诗歌,被誉为文采,通感在现在泛滥于无孔不入的广告词,并被称之为创意。 无论文采还是创意,通感重要的是要巧妙,赋予人们自然的联想力。 比如白居易《琵琶...
评分封面设计确实美。七篇文章也是很精彩的。以前买过上海古籍的版本。就是脚注,涉及到参看《管锥编》的第几页相关内容的,实在找不到。拿三联版的《管锥编》对着去找感觉都不像。页码也不对。管锥编四册的正文页码是连着下去的,第二册怎么有第107页?268-270页?拿中华书局版的...
评分 评分日子過得波瀾不驚,閒書看看《七綴集》,倘按“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標準,我實在沒什麼文章好寫,唯有“讀者歌其書”,因《七綴集》而想到把我的詩歌觀念簡陋地梳理一下。 我持有過兩種詩歌觀念,一是“詩言志”、“發乎性情”,是強調“功能的詩”;一是“詩意的語言”...
评分这是本文艺批评的小册子,只有“新旧文章七篇”,涉及中国诗画,通感,翻译,很杂。如《序》中所记,既是“拼拆缀补”而成,就题为“七缀集”。 如果我们的阅读习惯相同:纯粹为杀时间,看书不挑食,又有浅尝辄止的毛病,还有点喜欢钱钟书,读了《围城》还贪不足,那么,慑于...
装帧太好了
评分信手拈来,又蛮有趣味; 看到其中一个注解说《堂吉诃德》用的是杨绛先生的译本会心一笑; 看完感觉做到“学贯中西”真的很难,以及从先生文章的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到一种趣味与热忱,愿追先生之风。(26本)
评分书的封面清淡典雅!这本书我基本上是倒过来看的。篇一,中国诗与中国画,我们常听说中国诗与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但这其实只是统一的错觉,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莱辛则认为诗画各有各自的面貌。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最主要的流派是“南宗”,南宗画的原则是简约,以王维为代表,冲淡为主,词中南宗以清真、白石等人为代表,稼轩词则为北宗。将“南”“北”两个地域和两种思想方法或学风联系早见于六朝,如“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如果按照“诗画一律”的原则来看,中国旧诗与中国旧画同属所谓“南宗”,但实际上中国旧诗不能由“神韵派”作为代表,首推杜甫诗(所谓的“雄浑”,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雄浑排到了冲淡前),所以在“正统”这点上,中国旧诗画是不“一律”的。 篇二,读《拉奥孔》
评分装帧真美。读此书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大段排比的材料里搜刮一点边角料以图一乐,例如歌德将快乐比喻作圆球形,愁苦比喻作多角物体形;中国诗的“免译性”、“抗译性”等等等等。最喜欢《诗可以怨》,最有趣的是《林纾的翻译》一篇:“Thou art translated!”
评分还好我买下来了,hhh ,装帧太美了,爱不释手,看完要擦干净放好。 今天一直头疼,晚上就偷懒刚好可以把这本书看完。后两篇略读,前几篇还是有总结做一些简单的笔记的。有些不太理解的地方,嗯……读书是一种缘分,到了一定时间或许自然就懂了,所以就先搁浅一下吧。 每一篇都有启发……还有,不得不钦佩钱钟书先生的才华,读完这本书后觉得如果以后有机会走学术道路,我现在的所学所知真的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啊……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