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权的兴起

知情权的兴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迈克尔·舒德森
出品人:
页数:266
译者:郑一卉
出版时间:2018-3-1
价格:52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9343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社会学
  • 美国
  • 政治
  • 法律
  • 新闻伦理
  • 新闻传播及相关
  • 美国政治
  • 知情权
  • 信息透明
  • 公民权利
  • 法律制度
  • 公共治理
  • 媒体监督
  • 数据隐私
  • 权利意识
  • 社会正义
  • 法治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的国父们并未支持人民的知情权,并未支持政府信息公开、医生向患者坦陈病情、商品标签讲述商品实情、公布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事是在我们的时代才出现的。“透明”这一观念兴起于20世纪50-70年代(远在互联网诞生以前)。它是一些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记者、“看门狗”团体和一些社会运动培育出的果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对批判的倡导为它提供了养分。

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信息自由法》的颁布、超市商品商标改革、国会立法“阳光”改革、“环境影响评测报告”制度的建立、无党派性和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增多等有助于开启信息公开实践的个案,并指出,它们让“知情权”进入了政治生活并改变了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对政党和选举的关注减少、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增多、政府受到全年不断的监督、政治与社会以及公与私之间的界限变模糊。“知情权”的兴起标志着民主自治进入了新时代。

作者简介

迈克尔·舒德森,美国知名新闻传播学者、社会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曾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新闻的力量》《新闻社会学》《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等。2004年,他获得了美国政治科学学会和国际传播学会颁发的“默里·艾德尔曼政治传播学术成就奖”。

目录信息

第一章 作为文化权利的知情权
第二章 《信息自由法》的由来
《信息自由法》究竟是什么?
莫斯委员会(1955—1966)
用冷战说辞迫使政府提供信息
从法案到法律
“知情权”
第三章 消费者的被告知权
消费者权益立法活动的复兴
埃斯特·彼得森——“巨人食品女郎”
彼得森带来的巨大改变
消费者保护改革的说辞
改革成绩单
回望“六十年代前期”
第四章 开放国会
改革前夜的国会
变革的驱动力
1970年的《立法重组法》
众议院里的一场社会运动
众议院第436位议员
小结
第五章 媒体到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闻业的成熟季节
语境报道的语境
一个“批判性文化”假设:批判与异议在公共舞台上亮相
第六章 “让人民及时知悉”
《国家环境政策法》出台的背景
被视为昙花的环境问题
斯库普·杰克逊对环境问题产生兴趣
考德威尔教授的设想
无风不起浪
余波:提升《国家环境政策法》的公共性和重要性
第七章 转型之后的民主社会中的透明
理解当代民主
“如果你看见了什么,就说出来”:监督民主中的公民权
余音
第八章 信息披露及其缺憾
注释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乐观与悲观并存。乐观的点在于即便在美国,也一直到六七十年代才有了媒体和人民对政府的对抗与监督。而知情权法律从诞生到成文的过程往往并不以保障人民知情权为第一要义,反而会是因为权力斗争喝个人野心。所以似乎看起来我们走上这条路也并非不可想象。但细究下去,美国六七十年代透明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基于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改变,萌芽于更早的先期法律,以及最重要的,人民为了自己利益发声的自由和政府官员为了目标而结盟的自由。在更大的背景下,是司法独立监督,立法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的设计,才让透明文化最终孵化成为可能。而我们做好了这些前期条件的准备了吗?还是我们所做的正是在消除孕育透明文化的必要条件?

评分

总能看到“谎话说了一千次就是真理”,但往往只要让你听到真相的声音,那一千条谎言就不堪一击。信息壁垒是我们最大的障碍。这也是高考最重要的功能:让信息末端的人群有接触信息源的可能。同样,这也是互联网之所以伟大的根源。

评分

详实得有些琐碎的知情权知识社会学分析,对《信息自由法》立法的语境,制度本身运行的逻辑都有涉猎。而美国公民高等教育的普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意识的觉醒以及民权运动带来的惯性,都让60年代美国这个社会运动的社会在挑战精英的过程中越走越远,最终让知情权成为一种共识。至此,公私之间的界限也不断消弭,新闻业得以重生。而舒德森以“知情权”作为透视美国历史的洛阳铲更值得借鉴。

评分

透明是公民监督的民主方式,而不是什么负面消息都去封锁,然后又只抓造谣的人。不透明是人类生存、政治民主、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交往中的礼节和捍卫人格尊严所必需的。请善待不透明!!25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乐观与悲观并存。乐观的点在于即便在美国,也一直到六七十年代才有了媒体和人民对政府的对抗与监督。而知情权法律从诞生到成文的过程往往并不以保障人民知情权为第一要义,反而会是因为权力斗争喝个人野心。所以似乎看起来我们走上这条路也并非不可想象。但细究下去,美国六七十年代透明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基于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改变,萌芽于更早的先期法律,以及最重要的,人民为了自己利益发声的自由和政府官员为了目标而结盟的自由。在更大的背景下,是司法独立监督,立法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的设计,才让透明文化最终孵化成为可能。而我们做好了这些前期条件的准备了吗?还是我们所做的正是在消除孕育透明文化的必要条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