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国父们并未支持人民的知情权,并未支持政府信息公开、医生向患者坦陈病情、商品标签讲述商品实情、公布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事是在我们的时代才出现的。“透明”这一观念兴起于20世纪50-70年代(远在互联网诞生以前)。它是一些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记者、“看门狗”团体和一些社会运动培育出的果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对批判的倡导为它提供了养分。
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信息自由法》的颁布、超市商品商标改革、国会立法“阳光”改革、“环境影响评测报告”制度的建立、无党派性和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增多等有助于开启信息公开实践的个案,并指出,它们让“知情权”进入了政治生活并改变了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对政党和选举的关注减少、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增多、政府受到全年不断的监督、政治与社会以及公与私之间的界限变模糊。“知情权”的兴起标志着民主自治进入了新时代。
迈克尔·舒德森,美国知名新闻传播学者、社会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曾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新闻的力量》《新闻社会学》《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等。2004年,他获得了美国政治科学学会和国际传播学会颁发的“默里·艾德尔曼政治传播学术成就奖”。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总能看到“谎话说了一千次就是真理”,但往往只要让你听到真相的声音,那一千条谎言就不堪一击。信息壁垒是我们最大的障碍。这也是高考最重要的功能:让信息末端的人群有接触信息源的可能。同样,这也是互联网之所以伟大的根源。
评分【藏书阁打卡017】知情权并不是在美国成立的时候就被写进宪法里的人民的基本权利,而是20世纪中期美国国会为了制约行政机构的权力而推出的一些法律。知情权的兴起离不开国会内部的政治斗争、高等教育的变化与发展以及新闻媒体的鼎力支持,20世纪60年代知情权才通过法律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权力。这股倡导公开、透明的文化风潮带来了一种新的民主形式——监督民主。这本书读起来有点晦涩难懂,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慢慢理清前后的逻辑。总体来说分开讲个美国信息公开的几个领域,政府公开信息、食品安全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等等,不想人们所想那样,这场信息公开的潮流中,公民所起的推动作用并没有那么大。反而是媒体和一些精英阶层在持续推动。
评分新闻写作
评分详实得有些琐碎的知情权知识社会学分析,对《信息自由法》立法的语境,制度本身运行的逻辑都有涉猎。而美国公民高等教育的普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意识的觉醒以及民权运动带来的惯性,都让60年代美国这个社会运动的社会在挑战精英的过程中越走越远,最终让知情权成为一种共识。至此,公私之间的界限也不断消弭,新闻业得以重生。而舒德森以“知情权”作为透视美国历史的洛阳铲更值得借鉴。
评分舒德森的媒介社会史研究方法为国内众多学者所关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