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辯

“自然”之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楊治宜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
出版時間:2018-10
價格:3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8063014
叢書系列:三聯精選(新)
圖書標籤:
  • 蘇軾
  • 文學
  • 中國文學
  • 美學
  • 海外漢學
  • 文化
  • 海外中國研究
  • 自然
  • 哲學
  • 科學
  • 辯論
  • 認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中國傳統文論中,“自然流露”“道法自然”顯然是高明的文學境界。但人真的能完全契入自然嗎?在這本書中,作者深刻地質疑瞭這一傳統批評方式。楊治宜認為,人對“自然”的追尋猶如西西弗斯無休止的勞動,永遠不能達到目的,但恰恰在這種永恒的徒勞中,凸顯齣人的價值。蘇軾文學的價值,也正體現在這種對於自然的“自我否定”式的追尋中。

本書討論瞭蘇軾文學創作背後的佛、道等思想資源,又以蘇軾對牡丹和名石的吟詠來闡發對自然美的爭辯,最後落在他晚年和陶詩及丹學上。把蘇軾幾經貶謫的命運與各種帶有象徵性的意象聯係在一起,展現瞭蘇軾的審美、創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與無限的自由之間的掙紮。作者藉鑒瞭東西方各種思想視野,不僅豐富瞭蘇軾文學研究,還將中國文學置於跨文化、跨學科的對話之中。

著者簡介

楊治宜,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德國法蘭剋福大學漢學係青年教授。長於比較文學、美學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曾緻力於研究蘇軾的人生哲學與文學哲學中“自然”之作為美學與倫理學的理念,目前專注於中國20世紀古典詩歌的研究。在《通報》等重要漢學刊物發錶論文多篇,其學術觀點在國外漢學界有相當影響。著有《Dialectics of Spontaneity : The Aesthetics and Ethics of Su Shi (1037-1101) in Poetry》;翻譯有柯馬丁《秦始皇石刻 : 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閤譯)。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柯馬丁
自序
導言
2016年2月20日,瑞士巴塞爾
否定的自然
藝術與自然
蘇軾:一個天纔的神話

第一章 詩心如鏡
風格、詩人與道
一位青年僧人的藝術教育
僧詩及其批評
詩歌作為“方便法門”
結語:言說無言

第二章 製造“自然”
藝與“學”
坐忘與解脫
雪堂與“似境”
結語:通過有限,抵達不朽

第三章 名花的挑戰
自然美學
花解語
佛寺牡丹考
“色”與道德
結語:麵對絕對自然的獨白

第四章 雄辯的怪石
無用之用
用之無用:硯石之例
文人經濟學
結語:“非人”而人

第五章 迴歸內在的烏托邦
尚友古人
隱喻的山川
詩歌的民族學
怨詩
桃花源與內在烏托邦
歸去來
結語:通過陶潛,抵達自身

第六章 逍遙的肉身
作為業餘愛好的丹學
閱讀命運
龍虎鉛汞說
白鶴峰上的道人
撤齣自然
縱身見在
結語:妥協此在


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本书的核心观点就一个——苏轼所说的“艺术即修行”,而所谓“自然之辩”是指苏轼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在这个观点上的三种辩论: 1.苏轼与王安石之辩:(1)关于科举考试,王安石建议取消诗赋科而改考时务科,但苏轼认为教育改革是系统问题,只改考试科目收效甚微;(2)关于艺术...

評分

評分

本书的核心观点就一个——苏轼所说的“艺术即修行”,而所谓“自然之辩”是指苏轼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在这个观点上的三种辩论: 1.苏轼与王安石之辩:(1)关于科举考试,王安石建议取消诗赋科而改考时务科,但苏轼认为教育改革是系统问题,只改考试科目收效甚微;(2)关于艺术...

評分

作者跋 根据《圣经·创世纪》的神话,亚当和夏娃在偷食知识之果前是没有自我意识和羞耻感的,他们就像野兽一样裸身,天真游荡。而当他们获得自我意识的刹那,也就是真正成为“人”之始祖的刹那,就被永恒地从伊甸放逐了。作为“人”的人不能生活在伊甸园里,但伊甸这一纯真之地...  

用戶評價

评分

如何通過蘇軾,抵達自身。纔疏學淺,很多地方看不懂,卻依然收獲良多。

评分

文本細讀能力短缺,是治中國古代文學之學者的通病,作者楊治宜女史卻能夠從蘇軾詩文中讀齣很多發人深省的內容,可敬可佩。作者在海外求學多年,對歐美漢學十分熟悉,國內蘇軾研究佳作偶有遺漏,國外漢學傢著述卻多有徵引,可以拓展國內學者的眼界,獲知蘇軾研究在海外的相關情況。“自然”之辯,辯證分析瞭蘇軾其人其詩學的自然觀及其錶現,啓人耳目,值得閱讀與學習。然而,也有美中不足之處。一是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徵引不足,相關分析稍顯單薄;二是,沒有分析三蘇父子之間美學主張的異同、蘇軾一生思想的變化特彆是詩學主張的變遷。

评分

如何通過蘇軾,抵達自身。纔疏學淺,很多地方看不懂,卻依然收獲良多。

评分

能認識到蘇東坡的“不朽”的抒情文數不勝數,能夠客觀地剖析“有限性”的就很少瞭。

评分

還可以嘛,主要是問題提得很清楚。把“自然”當做一種被設定齣來的狀態,它有其內在的時間性,而人隻能通過對其終極性、完滿性的否定達到真正的暢達和自我解脫,人和詩都永遠處於生成之中。讀的過程中感到有不少能夠和當代思想産生對話的地方,我認為作者對蘇軾的理解是符閤情理的,並且打開瞭更加深遠的闡釋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