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苏轼 文学 中国文学 美学 海外汉学 宋 文化 海外中国研究
发表于2024-11-21
“自然”之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自然流露”“道法自然”显然是高明的文学境界。但人真的能完全契入自然吗?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地质疑了这一传统批评方式。杨治宜认为,人对“自然”的追寻犹如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动,永远不能达到目的,但恰恰在这种永恒的徒劳中,凸显出人的价值。苏轼文学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对于自然的“自我否定”式的追寻中。
本书讨论了苏轼文学创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资源,又以苏轼对牡丹和名石的吟咏来阐发对自然美的争辩,最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诗及丹学上。把苏轼几经贬谪的命运与各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苏轼的审美、创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与无限的自由之间的挣扎。作者借鉴了东西方各种思想视野,不仅丰富了苏轼文学研究,还将中国文学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之中。
杨治宜,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青年教授。长于比较文学、美学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曾致力于研究苏轼的人生哲学与文学哲学中“自然”之作为美学与伦理学的理念,目前专注于中国20世纪古典诗歌的研究。在《通报》等重要汉学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学术观点在国外汉学界有相当影响。著有《Dialectics of Spontaneity : The Aesthetics and Ethics of Su Shi (1037-1101) in Poetry》;翻译有柯马丁《秦始皇石刻 : 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合译)。
L有趣的灵魂
评分好题目。
评分还可以嘛,主要是问题提得很清楚。把“自然”当做一种被设定出来的状态,它有其内在的时间性,而人只能通过对其终极性、完满性的否定达到真正的畅达和自我解脱,人和诗都永远处于生成之中。读的过程中感到有不少能够和当代思想产生对话的地方,我认为作者对苏轼的理解是符合情理的,并且打开了更加深远的阐释空间。
评分如何通过苏轼,抵达自身。才疏学浅,很多地方看不懂,却依然收获良多。
评分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艺术即修行这个观念像一组代码给中国文化做了系统升级。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开拓了艺术的版图,打通了技巧的边界,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因为这个观念,苏轼才能在几乎所有重要的艺术门类中都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个观念也让他获得了个体人生的圆满。即便是身处常人看来非常悲惨的境遇,苏轼依然用诗把悲苦的晚年变成了流动的美好瞬间。安贫乐道从他开始,成了一种真切的内在感受,铭刻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作者跋 根据《圣经·创世纪》的神话,亚当和夏娃在偷食知识之果前是没有自我意识和羞耻感的,他们就像野兽一样裸身,天真游荡。而当他们获得自我意识的刹那,也就是真正成为“人”之始祖的刹那,就被永恒地从伊甸放逐了。作为“人”的人不能生活在伊甸园里,但伊甸这一纯真之地...
评分本书的核心观点就一个——苏轼所说的“艺术即修行”,而所谓“自然之辩”是指苏轼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在这个观点上的三种辩论: 1.苏轼与王安石之辩:(1)关于科举考试,王安石建议取消诗赋科而改考时务科,但苏轼认为教育改革是系统问题,只改考试科目收效甚微;(2)关于艺术...
评分作者跋 根据《圣经·创世纪》的神话,亚当和夏娃在偷食知识之果前是没有自我意识和羞耻感的,他们就像野兽一样裸身,天真游荡。而当他们获得自我意识的刹那,也就是真正成为“人”之始祖的刹那,就被永恒地从伊甸放逐了。作为“人”的人不能生活在伊甸园里,但伊甸这一纯真之地...
评分本书的核心观点就一个——苏轼所说的“艺术即修行”,而所谓“自然之辩”是指苏轼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在这个观点上的三种辩论: 1.苏轼与王安石之辩:(1)关于科举考试,王安石建议取消诗赋科而改考时务科,但苏轼认为教育改革是系统问题,只改考试科目收效甚微;(2)关于艺术...
评分“自然”之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