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捨和他的作品

老捨和他的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後浪丨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作者:鬍金銓
出品人:後浪
頁數:224
译者:
出版時間:2018-10
價格:3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5962329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老捨
  • 鬍金銓
  • 傳記
  • 文學評論
  • 文學
  • 後浪
  • 現當代文學
  • 中國文學
  • 老捨
  • 作品研究
  • 中國現代文學
  • 小說
  • 戲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老北京鬍同裏走齣的武俠電影宗師鬍金銓

用一碗豆汁兒破解老捨之味

江湖客緻意漂泊者

——要談老捨,我有“資格”——

......................

※編輯推薦※

1973年到1975年,遍尋英美圖書館,爬梳文獻寫就

絕版書整裝重啓,首次曝光曾被遺漏收錄的《明報月刊》連載末章

本書是電影導演鬍金銓對老捨生平、文學作品、文藝活動的敘述和研究。

◎ 形象生動,老捨這一輩子:學生時代並非學霸、當“公務員”不太習慣、國外生活頗感苦惱、被母催婚大齡成傢、明星教授備受追捧、編輯求稿逼到崩潰、辭職創作念頭反復、主持“文協”有勇有謀……

◎ 串聯作品,闡述老捨筆下人物的行為方式和作傢自身的人生哲學之間的互文性關聯。

◎ 梳理詳細,涵蓋範圍從小說、雜文、詩文到創作理論、翻譯作品,亦包括對齣版情況、英日譯本和相關評論文章的說明。

◎ 評析獨到,對作品“完全是個人主觀的看法”“立論隻憑個人好惡”,得以一窺“老北京”鬍金銓導演的閱讀趣味和所受藝術影響。

◇◆◇

鬍金銓為何寫老捨?

鬍金銓研究老捨的前因後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傳《鬍金銓武俠電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歡看老捨的小說,在為導演處女作《大地兒女》創作劇本時,“有小部分是從老捨的《火葬》中獲得靈感的”,而且“從《四世同堂》也拿瞭一部分過來”。鬍金銓還曾想過和李翰祥一起,將《四世同堂》拍成電影,可惜礙於原著的篇幅沒能拍成。

鬍金銓真正動筆做老捨研究,則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他看到香港雜誌《明報月刊》上刊齣有關老捨的文章,反饋給總編輯鬍菊人說:“這文章很多錯處。”鬍總編趁勢嚮鬍導演邀稿,於是鬍金銓在《明報月刊》上開瞭連載專欄來講老捨生平和創作,而後集結成書即為《老捨和他的作品》。

除瞭對老捨作品的喜愛帶來動力外,“寫這些文章還有一個理由,那是因為老捨自殺而死,但當中的經過不太清楚,我想瞭解真相,所以執筆寫那些文章。”不過鬍金銓對老捨人生的記述,包含的是老捨的齣生、求學、寫作、異國輾轉、迴國教書及至抗戰時主持“文協”的經曆,尚未涉及到老捨去世的六十年代,個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從其對老捨個性和處世哲學的總結中,我們也許能對鬍金銓未解答的疑問有所領會。

◇◆◇

鬍金銓語錄

“老捨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勞苦大眾,豆汁兒是北京勞苦大眾的食品(很多有錢的北京人不喝)。根據我的理論:能喝豆汁兒纔能體會齣老捨作品裏的趣味。”

“‘小窩頭’象徵老捨的一生,沒落貴族,苦讀成名,文藝鬥士,入廟堂,投湖自盡。”

“北京小市民的特點是本分、窩囊、有正義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麵子,在適當的情形下也幫助彆人。做事任勞任怨,但無進取心。無論在哪方麵都沒有驚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惡。老捨具備瞭這些特性。”

......................

※名人推薦※

這本老捨專著也可用作老捨研究資料(生平、創作、翻譯研究)用。對1970年代以前之歐美日研究專著與翻譯之評介,甚為寶貴,且是早期從文學價值來評論老捨的少數好著述。

——王潤華(前新加坡作傢協會會長),《老捨小說新論》

在海內外眾多研究老捨的著作中,著名武俠片導演鬍金銓1977年所寫的《老捨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為文學傢評論電影素來並不稀罕,而反過來電影傢研究文學並能著書立說的就不多見瞭。這兩位文藝大傢雖年紀相隔瞭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氣。鬍金銓說,要想具備研究老捨的資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兒”。老捨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勞苦大眾,而“豆汁兒”是北京勞苦大眾的食品,能喝“豆汁兒”纔能明白他的“哏”,體會齣老捨作品裏的趣味。其次,“研究老捨,還必須知道仿膳的‘小窩頭’不是栗子麵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會”期間,老捨曾在北海仿膳給與會代錶講慈禧和栗子麵小窩頭的故事。鬍金銓根據後來公布的菜譜寫瞭這句話,其潛颱詞就是說,小窩頭這東西雖據傳慈禧曾經吃過,1925年趙仁齋在北海創辦仿膳時也賣過它,可終究並非什麼金貴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歸國有,次年10月1日在國慶招待外賓的晚宴上,仿膳提供瞭四韆個小窩頭,讓它一時揚名海外。由此,鬍金銓不無感慨地寫道:“‘小窩頭’象徵老捨的一生,沒落貴族,苦讀成名,文藝鬥士,入廟堂,投湖自盡。”

——沙丹(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策展人),《幕味:重訪影史與策展實踐》

豆汁兒叫他難忘。他曾經研究過老捨,寫過《老捨和他的作品》。梁實鞦說,鬍在書中一開頭就寫,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纔說得齣這樣的話。

鬍金銓寫老捨不是無緣無故的。其間的連接點,當然是故鄉北京。北島在洛杉磯認識他,發現他能說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沒有經過革命風暴汙染的京片子,會讓人喚起一種比鄉愁更加悠遠的記憶。”

說到故鄉北京,他的感情卻頗為復雜。在《他鄉與故鄉》中他寫道:“也是在‘舊社會’,有這麼個說法:世界上有兩個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隻要你在這兩地方住上幾年,就不想搬瞭。說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這兩個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體會,時間長瞭,你就愛上她瞭。越陷越深,終於老死斯土。這種說法是對‘外地人’而言,像我這種在北京土生士長的人,並沒有這種感覺,而且很厭倦那種死氣沉沉的環境,時時想衝齣去。”他衝瞭齣去,這一齣去故鄉就成為天涯,遠隔著韆山萬水。他從此沒有迴來過。晚年有人問他鄉關何處,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磯,單單不提北京。傷心世變,北京,還是形諸夢寐的好。

——周成林(獨立作傢、譯者,譯有《時光中的時光:塔可夫斯基日記》),《鬍不歸——鬍金銓二三事》

......................

※內容簡介※

老捨和鬍金銓都是老北京人,都愛好書畫麯藝、民俗文化。作為同鄉,鬍金銓喜歡讀老捨的小說,創作電影時也曾受其影響。1973年到1975年,鬍金銓在《明報月刊》上發錶瞭研究老捨的係列文章,而後集結成書,即為《老捨和他的作品》。

本書是鬍金銓對老捨生平、作品和文藝活動的梳理,從老捨的齣生起筆,詳述其求學、寫作、異國輾轉、迴國教書及至抗戰時主持“文協”的經曆。鬍金銓認為老捨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點——“安於現狀,不做過激的事情”,他稱之為“北京(骨泉)人”。這種個性影響瞭老捨的為人處世,也在其筆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現。書中所引資料包括老捨的自述、友人的迴憶和其他發錶於世界各地報刊上的文章等等,由鬍金銓走訪英美大學圖書館調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俠電影的鬍金銓,銀幕內外都處於行走的旅途中,老捨在其筆下也有瞭漂泊者的形象。以故鄉北京為連接點,“走”成為這兩位大師人生軌跡的關鍵詞,其間的藝術影響和氣韻傳承可以藉本書一窺。

注:(骨泉),讀“sónɡ”,異體字,同“㞞”。

著者簡介

鬍金銓,電影導演。1932年生於北京,1949年移居香港。初入電影界曾擔任美術助理及演員,1965年在邵氏電影公司自編自導瞭處女作《大地兒女》,創作該片劇本時從老捨作品《火葬》《四世同堂》中汲取瞭靈感。電影代錶作有:《俠女》《大醉俠》《龍門客棧》《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山中傳奇》等。其中《俠女》獲得第28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奬,由此將華語武俠電影推廣到全世界,也令鬍金銓成為第一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矚目的華人導演。1997年因心髒手術失敗在颱灣逝世,生前唯一口述自傳為《鬍金銓武俠電影作法》,並留下《鬍金銓談電影》《鬍金銓隨筆》等文集。

圖書目錄

自序 不成問題的問題
第一章
老捨的齣生/ 慶賀新春叫“慶春”/ 其他名號
第二章
父親殉瞭大清朝/ 母親挑起養傢重擔/ 幼時的窮睏/“北京(骨泉)人”
第三章
入小學堂/ 北京孩子的生活/ 不十分用功的學生
第四章
母親的影響/ 在“北師”/ 對清朝倒颱的興奮/ 新希望趨於幻滅
第五章
時局像“走馬燈”/ 當小學校長/ 沒在“五四運動”裏麵/ 不做“過激的事情”/“理想公民”
第六章
“小教育官兒”/ 寫《老張的哲學》的材料/ 去南開中學教國文/ 文化界的熱鬧/ 從津返京,生活復窘/ 讀英文認識艾溫士教授
第七章
二十七歲赴英/ 倫敦大學東方學院/ 中國語講師的工作/ 本薪與“外快”
第八章
初到倫敦/ 租房經曆/ 莫逆之交艾支頓/ 從不提閤譯《金瓶梅》/ 搬到學生公寓受罪又受氣/ 房東太太的女兒
第九章
英國人不注重“吃”的原因/ 《二馬》裏刻畫的英國人/ 失業和學非所用的本地人/ 身在番邦,心懷祖國/ 國內的變化/ 嚴肅的“私生活”
第十章
開始創作的動機/ 極喜歡讀狄更斯的作品/“學貫中西”“靠得住”/ 中國舊小說和地方麯藝的影響/ 第一部小說《老張的哲學》/“二十三,羅成關”/ 定親退婚“遭大難”/ 《老張》投稿經過的幾種說法
第十一章
處女作轟動文壇/“文學研究會”/ 《趙子曰》/ 革命行動最大的好處是“不用上課”/“趙子曰”式的青年
第十二章
以英國為背景的《二馬》/ 告彆倫敦,遊覽歐洲大陸/ 《二馬》和巴黎/ 坐上法國郵輪去新加坡 / 喜歡誇大自己的窮睏
第十三章
第四部小說《大概如此》胎死腹中/ 比較東西方社會,思想上起瞭變化/ 離開歐洲前後的中外時局
第十四章
放棄寫“華僑奮鬥史”一類的故事/ 《小坡的故事》/ 辛苦的創作過程/ 在新加坡住瞭半年
第十五章
被催婚/ 和鬍絜青成傢/ 幾樁“羅曼史”/ 梅花與初戀/ 道路傳聞的“一段情”
第十六章
被聘為教授/ 初到濟南的失望/ 一生較好的一段時光/ 山東的政治空氣
第十七章
齊魯大學的曆史/ 講課非常“叫座”/“能說會道”帶來的“明星感”/ 和馮玉祥拉上關係/“溫和”的“反對派”/ 喜歡“耍滑稽”而丟瞭教職
第十八章
一生創作最旺盛的時期/ 影響寫作情緒的三大因素/ 時局:大動蕩時期/ 文藝思潮:左、中、右各派的“爭鳴齊放”/“三十年代文藝”/ 始終保持“散淡的人”的立場/ 寫閑適性的文章
第十九章
供求需要,大力增産/ 寫短篇應付各雜誌編輯/ 教書和寫作在時間上起瞭衝突/ 賣文無法糊口,重操粉筆生涯/ 《磕頭瞭》
第二十章
長篇小說:《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 / 短篇小說/其他創作
第二十一章
重操舊業/ 好友白滌洲病逝/ 搬到“洋氣”的青島/ 衣、食、住、行、玩
第二十二章
山東大學占瞭天時、地利、人和/ 上任於青黃不接之際/ 和在“齊魯”時一樣受學生歡迎 /“議和會”/ 辭掉教職,專心寫作/ 隻有買畫捨得花錢
第二十三章
日本對中國節節進逼/ 炮火中的濟南/ 以文藝的力量參加抗日/ 隻身南下去武漢/ 住進馮玉祥傢/ 武漢三鎮所見
第二十四章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領導權”落到“散淡的人”身上/“文協”的周轉/ 開理事會藉“大頭兒”們請吃飯舉行/“文章下鄉,文章入伍”
第二十五章
對“文協”的兩大貢獻/ 推行通俗讀物/ 大量的創作:“舊瓶裝新酒”
第二十六章
“文協”會刊《抗戰文藝》/“文藝與抗戰有無關係”的筆墨官司/ 梁實鞦的“與抗戰無關論”/ 為《抗戰文藝》寫的文章/ 附文:“文協”緻《中央日報》的公開信
第二十七章
全副精神放在“文協”上/“巧婦作成無米炊”/ 日機轟炸下坐船去重慶/“通俗文藝講習所”/“作傢戰地訪問團”
第二十八章
第一個話劇劇本《殘霧》/ 重慶的“五·三、五·四”大轟炸/“文協”同人躲警報/《抗戰文藝》陷於極端的睏境
第二十九章
“前綫慰勞團”/ 長詩《劍北篇》及自我批評/ 用“轍”多,朗誦效果比默讀好
第三十章
“保障作傢生活運動”/ 要求提高稿費,忠實支付版稅/ 成立“救濟貧病作傢基金”
齣版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讲书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作者,胡金铨,如果您对武侠电影比较了解,那么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鼎鼎大名的香港电影导演,《侠女》《龙门客栈》等经典传统武侠电影就出自先生之手。有幸还读过胡金铨导演的另一本著作《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那本书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于...  

評分

評分

文/文小妖 至今,依然记得周有光先生在《拾贝集》中有一篇《老舍之死》,文章写道,“北京中华世纪坛,一年一个台阶上,凿刻当年的大事。1968年只有一句话:人民艺术家老舍逝世。怎么死的?没有说。他跳了太平湖,和屈原投汨罗江一样,以全人格,以示抗议。”寥寥数语,看似不...  

評分

自古以来北京城是中国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六朝古都,千百年来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至民国,清朝覆亡后,这里曾经这里见证了中国最辉煌的时代,却也在炮火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从朝代更替到改革开放年代,北京城作为中...

評分

讲书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作者,胡金铨,如果您对武侠电影比较了解,那么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鼎鼎大名的香港电影导演,《侠女》《龙门客栈》等经典传统武侠电影就出自先生之手。有幸还读过胡金铨导演的另一本著作《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那本书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于...  

用戶評價

评分

2018年已讀112:武俠片導演鬍金銓寫起作傢老捨來,簡直如片葉飛花,靈動好看;又如他影片中的江湖高手一般,齣手利落,刀刀入骨。簡明老捨傳,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但在老捨身上,毋寜說是他自小失怙、窮睏的遭際決定瞭他謹小慎微的性格與一生的選擇。鬍導由老捨其人其際遇起筆,傳主“北京慫人”的性格、他的人生與他的作品互為映照、互相闡釋,有趣的是,鬍導指齣,老捨很多自述式的文章,有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他可能“並非故意說謊,但為行文俏皮,就開瞭‘荒腔’”。老捨旅英期間曾和艾支頓閤譯《金瓶梅》,孤陋寡聞如我倒是第一次得知。意欲揭開老捨自殺真相的這本書,卻於抗戰戛然而止,可惜可嘆。

评分

幾年前嚮後浪齣版公司推薦瞭這個選題,建議重新齣版這本著作。後浪果然是行動派,如今鬍金銓這本《老捨和他的作品》重新齣版,還重新補齊瞭1977年版原著中沒有收錄的最後一章。中國的文人導演不多,鬍金銓就是一個。寫這本書,他去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等眾多地方查閱瞭大量資料,態度很嚴謹,對傳主更是感情深厚。

评分

3.5;鬍導文如其片,乾淨爽利,明白曉暢,讀來特彆痛快,贊美之餘不忘客觀差評——對其詩歌與一些並不拿手的題材,不吝批評之詞,難怪特彆鍾愛老捨,一樣的實誠坦率,讓人敬服。細數生平,分析作品長短處,羅列功績,個人的命運始終與時代洪流共進退,特彆強調老捨的“人緣好,誰也不得罪”,所謂但求忠孝兩全的實乾人。前半本寫得著實有趣,形象之生動躍然紙上;後半本應是花瞭更大力氣查證資料,談及30年代各流派的百花齊放以及“文協”往事,字裏行間之意頗為微妙,如果一直寫到建國後又是怎樣光景。

评分

較簡明的老捨傳,止於抗戰結束之時,可能是其後的傳主資料收集不易,內地封鎖,難以看全,而頭幾十年,既有老捨個人自述,也有大量民國報刊可資參考。鬍金銓電影,除他自陳的《大地兒女》受老捨《四世同堂》《火葬》的啓發,我看他的《龍門客棧》《迎春閣之風波》,總感覺有《茶館》的影子,那種固定空間來來往往各色人物輪番登場的眾生相。(最早知道這本書是讀董橋的文章,說在倫敦遇到鬍金銓,鬍在圖書館搜集材料寫老捨。)

评分

前幾天開瞭個頭,今天飯後想繼續翻兩頁,沒想到半瓶花雕下肚,書也看完瞭。確實沒想到鬍金銓能寫這樣一本書,格調氣質與他電影的感覺完全不同,挺顛覆鬍金銓在我心中的印象,或者說,補齊瞭一個更全麵的鬍金銓吧。這本書寫抗戰前的老捨尤為好,作品、生平與鬍金銓的“讀後感”、“傢國感”渾然一體,寫到抗戰後,資料繁瑣,已見難支之象,所以49後不再寫是理所當然,確實沒法再寫瞭。這本書語言的京味兒似乎也不是現在常盈耳畔的京味兒,或者說,不是那種矯揉造作故作強調的京味兒,而是收斂的、素淨的、大氣的京味兒。從資料的角度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捨對同一件事情的“荒腔”,最見他的性格。總之,這是一本值得花兩三個小時讀一遍的書,對理解鬍金銓、理解老捨都很有用,不僅定價不昂,而且字大行稀,頗便老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