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张新颖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424
译者:
出版时间:2018-2
价格:CNY 69.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266202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传记
  • 沈从文
  • 张新颖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
  • 理想国
  • 历史
  • *上海三联书店*
  • 沈从文 生平 传记 文学 历史 人物 中国文学 后半生 增订版 作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目录信息

[题记] 万千人在历史中而动……
[说明]
[上部] 1948—1965
第一章 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
一、恢复“年青”,“重新安排”
二、“痴人”之“梦”,“收拾残破”
三、“红绿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四、神经已发展到“最高点”上,“不毁也会疯去”
五、“悲剧转入谧静”,“大悲”
六、“把一只大而且旧的船作调头努力”
七、理解“呓语狂言”,理解“恢复”和“重铸我”
八、为什么选择历史文物研究

第二章 革命大学
一、“理论测验在丙丁之间,且不会扭秧歌”
二、《老同志》
三、“提一提莫作践疯人,就很好了”

第三章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一、“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二、“时代十分活泼,文坛实在太呆板!”
三、三兄弟

第四章 川行土改:“群”、“单独”的生命、“有情”的传统
一、到“群”里去
二、自己想写的作品,想做的研究
三、对存在有了理会,对人生有了理会
四、生日
五、时代的锣鼓声,被土地的平静所吸收
六、用温习旧年来过旧年
七、“有情”的传统
八、尾声

第五章 杂乱的工作,纷扰的事
一、搬家、检查
二、一个解说员和一个参观者的故事
三、“外行”之“杂”
四、跛者不忘履
五、调动而未动

第六章 行行重行行
一、济南:“没有人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自己倒知道”
二、南京、苏州:“三姑爷来了!”
三、上海:“天不变,地不变,陈蕴珍可爱处也不会大变”
四、长沙:“除看《三里湾》也看看《湘行散记》”
五、湘西:“许多都像变了又像不变”
六、上海: 黄浦江里的艒艒船

第七章 “老去”的文学,“不算是学问”的学问
一、“我和我的读者,都共同将近老去了”
二、长子被划成“右派”,“心中十分难过”
三、“不算是学问”的学问,“生命力还充沛的一种象征”

第八章 “好辛苦的战斗”和“抽象的抒情”
一、长篇写作计划的实施,老和病
二、服装史计划的开始
三、九妹
四、汪曾祺:“至少还有两个读者”
五、《抽象的抒情》
六、昧于“大时代”,执迷“小烦琐”
七、江西行(一):“白头学作诗”
八、江西行(二):设想一部生活回忆录
九、人与事
十、隔世

第九章 大动荡前:“临深履薄,深怀忧惧”
一、“一行行看下去,一字字改下去”
二、“无聊”及其转向
三、《中国古代服饰资料》
四、“临深履薄,深怀忧惧”

[下部] 1966—1988

第十章 大字报、检查交代、抄家、批判会
一、大字报
二、检查交代
三、抄家
四、批判会

第十一章 “连根拔除”前的日子
一、家人各有其难
二、“总得要个非党对立面”
三、“白日惊沙迷眼前”
四、“解放”
五、告别
六、“连根拔除”

第十二章 湖北干校:迁移无定中“麻醉”痛苦、抵抗愚蠢
一、452高地
二、迁移双溪
三、文化史与诗
四、请求和答复,暴雨袭击下的屋子
五、“改业”之思、重病住院、申请
六、贫农大院的小房间和纸上的六十个展柜
七、丹江

第十三章 “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一、“不升天,不下地,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二、“还有人记得我们啊!”
三、“令人痛苦”
四、改善
五、生活中添了些活泼气氛
六、着急

第十四章 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一、“小处”和“大处”
二、南方之旅
三、有忙不完的事是“幸运”
四、伤害
五、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六、旧人旧事新识
七、渐行渐远
八、避震南行

第十五章 “出土”时期
一、“稳住自己”
二、离开博物馆,调入社科院
三、往来
四、担心
五、出版、住房
六、费解
七、“我总算活过来了”

第十六章 “一个健康的选择”之后
一、美国的讲演
二、他乡旧友新知
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张兆和的工作
五、八十岁的惊喜

第十七章 生命的完成
一、犹及回乡听楚声
二、日本之行
三、病
四、想象中的电影
五、小房间里的来客
六、老泪
七、最后的文字,最后的话
八、告别
九、逐渐完整起来的沈从文世界
十、张兆和

[附录一] 死亡的诱惑,求生的挣扎: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附录二] 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

主要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影像] 沈从文走过的路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沈老之事,半夜读来,有时会红了眼眶,但好像又已够理性,读他人故事,只叹气两声为好。能被后人记住的,都是从辱不惊,顺从内心者。读完,于我个人心境,已提升一点。 沈老有一种“忘我”的修复能力,一面成熟,一面也永远天真幼稚 ;一面满足,一面彻底的冷眼旁观。就如他的...  

评分

无论纪实作品也好,虚构作品也好,我比较在意作者会选取什么细节来体现自己的立场,那往往是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新颖师过去曾提到过“自我愈合”一说,这个过程沈从文用了四十年。 沈从文的精神危机不完全是属于个人的,读《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每每总有放下书本细...  

评分

对时间的感觉与思考蔓延在沈从文的文字中,而我相信,任何对于自我生命状态有所觉察的人,其思考最终会落脚于时间的维度,因为,存在像寄居蟹一般占据着时间之壳。 缭绕于死亡、循环、永生的话语,都源自时间这一终极问题所引发的焦虑感。死亡是托尔斯泰或者福克纳的命题,幼...  

评分

评分

沈从文的后半生其实已经和文学没有什么关系了,在经历了新中国文学主流的政治打压之后,他的全部精力转到文化(主要是考古,还有许多很杂的文化研究)事业。一个前半生成就斐然、红得发紫的文学大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几年艰难的文学思想改造之后,因其创作始终无法成...  

用户评价

评分

增加对于喜爱的作家的了解

评分

掩卷。慢吞吞读还是把它给读完了。作者尽可能地真实的呈现“他这个人的后半生是怎么过来的”,一度克制自己喷薄欲出的情感。生命终将陷落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感谢“在绝境中以日复一日的努力创造事业”,善良感恩助人于水火之中的沈从文先生,给未来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评分

补标。张老师忠粉,我。

评分

好喜欢好喜欢…

评分

美国讲学期间见到故人始我就开始流泪,佩服不已。对沈从文,也对张新颖。读完于是又购买了前半生。大约回国也要读读那些书信原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