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沈从文的后半生其实已经和文学没有什么关系了,在经历了新中国文学主流的政治打压之后,他的全部精力转到文化(主要是考古,还有许多很杂的文化研究)事业。一个前半生成就斐然、红得发紫的文学大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几年艰难的文学思想改造之后,因其创作始终无法成...
评分沈从文的文章是五四之后的产物,他除学术类散文大多数写于一九二七年到四九年封笔之前,我将他分成两个时期,前期的高产时期,和后期的抑郁时期或者是忘机时期。他前期和后期的作品不能以一种角度看待,新中国的成立是他文笔的转折点。前期因为思想足够开放,他是以契科夫的短...
评分沈老之事,半夜读来,有时会红了眼眶,但好像又已够理性,读他人故事,只叹气两声为好。能被后人记住的,都是从辱不惊,顺从内心者。读完,于我个人心境,已提升一点。 沈老有一种“忘我”的修复能力,一面成熟,一面也永远天真幼稚 ;一面满足,一面彻底的冷眼旁观。就如他的...
评分在曲江书城,花费一整个下午看《沈从文的后半生》,复旦文学院的张新颖老师写的。传记作品向来不好写,因为个人的内心活动不能凭空揣测,作者因而大量引用了他的信件和文章。听说这本书很久,但在翻开之前,我从来没想过有如此大的震动。早就知道沈从文后半生有个奇妙的转向,...
评分近日读《沈从文的后半生》,从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八八年,从四十六岁到八十六岁,沈从文由壮年步入老年,由小说家变成服饰及文物研究专家,这里面有很多故事,不平与坎坷,对于如我一般只是粗粗读过几篇沈从文小说的读者,实在感慨万千。 最早接触沈从文是高中课本上的《边城》...
即使时代如何操蛋,个人依旧可以保留自己的一片天地。无法进行文学创作,那就研究文物,研究不了文物那就写诗,人只能被摧毁不能被击败。
评分一个天性敏感而又与周遭思潮格格不入的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自己的生活?自杀是一个重要的点,而后居然,居然从中完成了自我。不能说这是那段历史的原因——更多人被摧毁被撕碎就再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能说,他在艰难困苦之中发掘出了自己的源泉。瓶瓶罐罐花花鸟鸟,寄托的正是他曾在湘西人物历史中的一片深情。活得愈老愈通透,不但见于初始的心志之坚,而且见于八十年代后的澹泊心境。
评分美国讲学期间见到故人始我就开始流泪,佩服不已。对沈从文,也对张新颖。读完于是又购买了前半生。大约回国也要读读那些书信原文了。
评分掩卷。慢吞吞读还是把它给读完了。作者尽可能地真实的呈现“他这个人的后半生是怎么过来的”,一度克制自己喷薄欲出的情感。生命终将陷落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感谢“在绝境中以日复一日的努力创造事业”,善良感恩助人于水火之中的沈从文先生,给未来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评分他感情纤细易流泪,又隐忍压抑以“微笑”担当。他早年写作时就常流鼻血,后半生的疾病更是不断,分界线的那一年甚至精神崩溃,呓语狂言。《边城》里圮坍了的塔曾被他视作个人命运的预言,终于在后来被我们重塑,倒了的塔重新矗立正如他艰难地恢复过来。从“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到“有情”的传统,不变的始终是热爱。“忘我”激活生命内在的能量,“著书老去为抒情”。看他的照片从早年的平平无奇略带愁容到最后时刻的知足饱和,我明白他完成了生命。我不了解他这一生时,就知道那十六个字。等我走完他生命的长河,觉得还是以那十六个字来怀念他最好——「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另外,他自己的话同是自证:「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