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以学术随笔的形式辨证名物之作,部分文字曾先期刊发于《书城》杂志。一些古籍笺注著作中对于名物的注释,往往存在一些不准确或错误之处,扬之水以此为入口,对涉及到的一些名物进行细致的考订工作,并辅以大量图片为证。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棔柿楼集》(十卷)、《〈读书〉十年》(三册)等。
最近正好读金瓶梅,看到里面对一件器物,一样穿戴,一处环境的描述,脑子里总是无法自动去还原那个形象,西门庆家的富贵奢华也就无从确切感受。近来发现,我们对一个时代的想象往往多是形而上学,并不从那个时代的器物而来,是当时的人,文学和一种画面渲染出的气象。影视剧里...
评分《金瓶梅》是一部大书。书之大,常由细小而发微抉隐。《金瓶梅》品鉴纷纭,扬之水女史这部《物色》,觑得之关窍,先见副标题——金瓶梅读“物”记。 《金瓶梅》作者何人,不可考,然其对世情之洞察,难有匹敌。比如第九十六回,春梅故地重游,悼亡怀旧。怎样写呢?重点描述春梅...
评分说起来我也算是金瓶梅爱好者了,零零碎碎的书也看了不少,本书列举了金瓶梅中的物事(我以为能延伸地讲一讲,结果也只停留在了介绍文物的层面,不得不说是失望的),看完可以对明朝首饰有个基本了解,但是不够系统,只能随便翻翻,要想提高还是得看系统的明朝服饰/首饰史,然后...
评分价格虚高,用纸不好,比之前《棔柿楼集》还不如。内容单薄,也的确见出作者匪浅的考证功力和使用各种资料的能力。但是序言写得实在太谄媚,为了讨好扬之水的欢心,竟然可以扭曲《金瓶梅》的重点,说什么情色太俗,物色才高雅;说人情世故繁密深邃,以物见人才简单可靠。还把名物学的研究说成是“有创意的颠覆”,通读下来一些句子都没有写得很顺畅,只是用些富丽堂皇的词汇堆砌,显出本书的格调。简而言之,序言富贵气太重,令人生厌,而这风姿又和正文内容相契颇多。晃眼扫完,只有图片令人记忆深刻,得鱼忘筌乎?未必。
评分漂亮!如果只从文物考证的角度讲器物,就是外行看热闹的事了,但《金瓶梅》里的物,往往是叙事的眼目与关隘,文与物的交织显得别具匠心。《包法利夫人》中也有作为线索的物,一个马鞭、一个烟盒,都是草灰蛇线,提示与勾连着故事线索,可是论精细与雕琢,中国古代器物文化似乎更胜一筹,同时期的欧洲小说里,并不会对器物文化做如此浓墨重彩的描绘,在相似的研究书籍《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里,呈现的器物也都缺少一种“雕琢感”——虽然雕琢也不意味着“好”。器物与色彩的迷狂,从《金瓶梅》一直延续到了张爱玲。把瓜子一粒粒嗑好了,包在汗巾里,再放入漆盒内——这个撩汉大法厉害了。
评分嗯,很好看~~
评分2019011:《金瓶梅》名物考,以文本为依托,用虚构的小说来映照现实。以物为物,可见风物习俗、世相百态;以物为眼,可观世味人情、离合悲欢,又可为草蛇灰线,贴合人物性情,暗示人物命运,伏脉于千里之外。头顶重九两的金丝髻、瓦楞帽儿下隐现的金簪子、鞋尖儿上扣绣的鹦鹉摘桃,这些个物件绝非闲笔,而是以此敷演出繁花似锦的热闹、镜花水月的虚无与风流云散的凄凉。声色犬马终将归于幻灭与空无,而这大概就是张爱玲所说的“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
评分看书粗,不光不求甚解,解不得的直接就忽略过去,书中所得甚少,也就看个热闹。别人一点一点解来,好像新书一般,又好像帐幔揭去,浓雾飘散,细节一一显现,明亮耀眼——一样看书,我倒好像给书蒙尘了似的。书如此,世事也如此,浮光掠影终究得不到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