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被称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编辑,被称为“《读书》四大金钗”之一。1996年起进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著作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脂麻通鉴》、《先秦诗文史》等,均是爱书人苦心搜罗的读物。
扬之水先生对文物研究一往情深,十六年来专意于名物考证,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从诗词中,找到原始的面貌,恢复古人生活中的细节,恢复真实的历史。
这本书很美,悦目且美好的触感,小小一本,捧在手里,心情都不由得好了起来。然而读这本书得过程,确然是不轻松的。 先生语言精练,这本也是不给普通读者的通俗读物,似我这样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读着读着,就觉得该去翻翻字典了,查查这个字那个字到底怎么读,...
评分看完扬之水的《无计花间住》,对此君彻底拜服。窃以为当初读书趣文丛的《脂麻通鉴》还未如此服倒。杨先生不仅文字格调高洁,而且考据的根基扎实,更赞的是其人的通灵润泽。如今的大陆学人比肩者能有几何?意下,准备读杨先生的《梵澄先生》,再读《奢华之色》等等。 风...
评分对于非古代文学专业的我来说,开始读第一章的时候从内容上感受到些许反感,大概因为对于词的期许与扬之水老师不同,认为词不仅可以居于花间,看到后面的时候似乎觉得扬之水老师已经突破了对于词的功能、风格的追问,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待之”。 同时流下不学无术的眼泪做了...
评分 评分这是阅读扬之水女史的第二本书, 第一本是前年学习《诗经》时, 参考过她的《诗经别裁》, 甚爱其遣词行文之风格, 遂,将她所有著作收入囊中。 这本书放在床头大半年, 心一直不静, 每每翻看, 都无法入境。 三月尝试再读, 果然心沉意聚、渐入佳境。 可知自己内心的精神构建...
由于古典诗词的功底太薄,这种书读得有点累,不能完全静心欣赏,去感受体会词间的细腻意境,更别说去考据了。读这样的书只能感到自己的俗,也很难再去寻求高雅。中国古典文化里面还是有一些美好的东西的,只是我们只能得到一些皮毛,也是一代人的悲哀吧。
评分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对花间词颇有心得,始终最喜欢的词人都大体算是花间派爱做软语。然而看扬之水这本书却也觉得自己原来以前所知连皮毛都算不上。看毕可算是增长了不少知识。不过单从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娱乐性而言,不算很高明.扬之水的笔墨的确可爱让人着迷,但是全书内容太散太乱.尽管都围绕花间,读的过程却总有种“晕花”。看了后记知道这是创作过程的经历所导致,可以理解,但是的确是此书的遗憾。最后表示,清真词我看的实在是少,有些赞誉虽不能完全认同,但却也算通过扬之水的眼睛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挺好。
评分草木、鸟兽、虫鱼、宫室、车服、官制之名物都异常亲切,先生说到文人几乎没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可以容他义无反顾专注精神,仕途不可过分热衷,至少不能表现的热衷。所谓在官不言官,爱情更是万万不可执着,婚外恋是被允许的但也是逢场做戏,儿女情长个不了,因此只好换副女儿心肠表达出自己的双重情结。所以诗词中离多会少,更多的就只能是追怀,在追怀中渴望了。真忍不住要拍案。借董桥之语:说扬之水的工作可分两类,一是“以物找名”,一是“因名寻物”,均就其荦荦大者而言,自然是错不了的。而我所重的,还是这书雅洁温润的文笔、精美少见的图片,这和古人笔记所记赞人书法曰墨黑、赞人香茗曰水热,没什么两样,逃不脱买椟还珠之讥,但我仍然相信,我不是孤独的,因为——到底是扬之水。
评分由于古典诗词的功底太薄,这种书读得有点累,不能完全静心欣赏,去感受体会词间的细腻意境,更别说去考据了。读这样的书只能感到自己的俗,也很难再去寻求高雅。中国古典文化里面还是有一些美好的东西的,只是我们只能得到一些皮毛,也是一代人的悲哀吧。
评分扬女史不甚懂诗,琐细功夫,空蔓情怀,不及要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