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人眼裏,我是怎樣一個人?我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每個人的內心,都潛藏著對自身身份的一種難言的“焦慮”。可有誰曾真正審視過這種身份的焦慮呢?睿智的德波頓做到瞭,他首次引領我們直麵這一人心深處的焦慮“情結”。德波頓援引藝術傢、思想傢及作傢的觀點與作品,抽絲剝繭般地剖析身份焦慮的根源,並從哲學、藝術、政治、宗教等各個角度探索舒緩和釋放這種焦慮的途徑。一枝生花妙筆,伴以廣博的學識和獨特的視角,澄清種種心性的睏惑和社會的壁障,讓你不經意間峰迴路轉,解開心結,感悟人生更加豐盈適意的含義。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纔子型作傢,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述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身份的焦慮》(2004)、《無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築》(2007)、《工作頌歌》(2009)、《機場裏的小旅行》(2009)、《寫給無神論者》(2012)、《新聞的騷動》(2015)、《愛的進化論》(2017)。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三十幾種文字。
焦虑的起因: 解决办法: 1.渴求身份 1.哲学 2.势利倾向 2.艺术 3.过度期望 3.政治 4.精英崇拜 4.基督教 5.制约因素 5.波希...
評分 評分人本质上是空虚的,没有外界的激励人便会失去其灵魂的重量,外在表现为对身份的焦虑,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以及欲壑难平的煎熬等等。人相当于一个容器,自古以来人就深知这一点,因而开始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对身份的渴慕,对权力的崇拜,对知识(不是智慧)...
評分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到的一篇书评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不知是不是因为毕业论文写的内容和社会学中的“身份”概念有关,至今看到和“身份”这个词有关的书,总是会仔细看看介绍,了解一下是讲什么的。 起初,阿兰·德波顿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身份的焦虑”...
評分孙仲旭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这个名字,总是和“才子”联系在一起,没读他的书可能人觉得不以为然,然后一读之下,必然会体会到“才子”一词所言不虚。读德波顿的书很有阅读快感,他的文笔天马行空,旁征博引,而且往往一语中的、新见迭出,而且借助图表、插图等,让书整体上...
從許知遠《那些憂傷的年輕人》開始就意識到瞭的身份焦慮,阿蘭德波頓曆史性的梳理中又提供瞭新的認識。三毛也是個波西米亞人。
评分很喜歡,愛上瞭德波頓,這本比他的愛情小說更旁徵博引。對身份的焦慮來自社會等級結構中人微言輕的感覺?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上層身份的主流觀念,對身份的焦慮與被人看重的自尊感密切相關。我們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物質帶來的名望,人過留聲,處於關注的中心。很難完全擺脫身份焦慮,因為一個人對失敗和在他人麵前丟臉的恐懼,實際上意味著他抱有一定追求,期待某些結果的齣現,以及對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懷尊敬。
评分說是哲學著作,其實更像是一部社會學著作,將人類焦慮的起因分析瞭一遍,尤其是對於現代人的焦慮原因分析的比較透徹,前半部分如果閱讀仔細,確實有茅塞頓開之感,這也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後麵的解決部分就比價散,不過可讀性一點沒減弱。哲學,藝術,悲劇,宗教等等,都可以作為抵抗焦慮的因素。不過生在中國就比較悲哀瞭,因為這些幾乎一個沒有。看來中國人注定焦慮瞭……不過,按照書中所論,還是古代那些寄情於山水的傢夥們比較符閤排除焦慮的那群人。沒想到思想類書書籍如此輕鬆好讀,讓人有不忍釋捲之感,而且竟然還配瞭大量的插圖,全書毫無哲學書的那種高深和拒人韆裏之外的猙獰麵貌,反倒平易好讀,值得大贊……
评分從許知遠《那些憂傷的年輕人》開始就意識到瞭的身份焦慮,阿蘭德波頓曆史性的梳理中又提供瞭新的認識。三毛也是個波西米亞人。
评分很喜歡,愛上瞭德波頓,這本比他的愛情小說更旁徵博引。對身份的焦慮來自社會等級結構中人微言輕的感覺?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上層身份的主流觀念,對身份的焦慮與被人看重的自尊感密切相關。我們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物質帶來的名望,人過留聲,處於關注的中心。很難完全擺脫身份焦慮,因為一個人對失敗和在他人麵前丟臉的恐懼,實際上意味著他抱有一定追求,期待某些結果的齣現,以及對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懷尊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