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约翰·哈特利
出品人:
页数:264
译者:何道宽
出版时间:2017-5-1
价格:4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2728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文化史
  • 符号学
  • 科普
  • 哲学
  • 文化
  • 文化
  • 科学
  • 人文
  • 思想
  • 知识
  • 社会
  • 历史
  • 哲学
  • 教育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将文化研究、语义学、符号学、复杂理论和进化论、社会学、人类学、认识论哲学融为一炉,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文化造就群体,群体创造知识。该书观点新颖,论证充实,曾引发热烈讨论,相信中文版的面世会带来更多新观点的碰撞。文化造就群体,群体创造知识。

《文化科学:故事、社群、知识与革新的自然历史》是由何道宽翻译自约翰·哈特利、贾森·波茨著的Cultural Science-A Natural History of Stories, Demes,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本书批判继承进化论和文化研究,试图嫁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以实现新的综合。该书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两阶段模式:文化造就群体,群体创造知识,知识在冲突的群体边界上强劲增长。它把文化研究、语义学、符号学、复杂理论和进化论、社会学、人类学、认识论哲学融为一炉,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本雄心勃勃、说服力强的书里,哈特利和波茨向我们展示了行为科学和文化研究统一的愿景,粉碎了传统学科的疆界。“文化科学”是“新文化经济学”和“新文化研究”的全新路径,有诸多特殊的命题。“文化科学”实际上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调和,是文化的“现代综合”。

作者简介

约翰·哈特利(John Hartley),科廷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会员、澳大利亚人文学会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国际传播学会会员,2009年获澳大利亚教育贡献奖、北京文化和创意产业峰会个人荣誉奖;率先从文化视角研究大众媒介,研究数字时代的创意和文化;成就卓著,在欧美澳亚各地兼任大学教授,成果跨越新闻、文化与媒介等领域;专著甚丰,含《文化科学》《电视的真相》《解读电视》《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创意产业读本》《创意经济与文化》《文化研究简史》等。 贾森·波茨(Jason Potts),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专攻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文化创意产业,任《制度经济学》和《革新》杂志副主编,2000年获熊彼特奖,著有《文化科学》《创意产业经济》《新演化经济学》《创意产业关键词》《创意产业与经济演化》等。

图书其他信息

字 数:-

目录信息

译者前言
作者中文版序:寻求文化与科学的通约性
绪论
第一章奇异的相似现象:文化的性质
第一节每个社群成员应如何行事
第二节自然进化与文化演化奇异的相似性
第三节受宠的语词:社会达尔文主义?
第四节本书作者的工具
第五节自然与文化对立?
第六节叩问悠悠地球
第一部文化造就群体
第二章外在论:身份(“我”即“我们”)
第一节自创生
第二节交流创生个体
第三节调和文化与知识:文化科学路径
第四节表意功能进化的逻辑展开:众智推荐的十大步骤
第五节联通的大脑和外化的知识
第三章亚部落:普遍—对立的群体属性(“我们”与“他们”)
第一节故事
第二节亚部落
第三节自我的创造
第四节加里波利登陆战:国民性的塑造
第五节爷爷辈——没有故事的故事……
第六节哥贝克力遗址——柴尔德和新石器革命
第七节《太阳报》?讲故事的大炮……哑炮了?
第八节数字故事建构新的社会组织
第四章“抛石机”:恶邻原理
第一节大合作——普遍的或对立的?
第二节大文化
第三节抛石机:恶邻
第四节系统暴力
第五节文化规模很大时,什么事情会发生呢?
第五章公民:亚部落的富集创造知识
第一节何谓公民?
第二节理性公民理论
第三节公民身份演化考
第四节创意公民身份
第五节“保健”模式对“欺骗”模式?
第六节艺术家、消费者和系统碰撞
第二部群体创造知识
第六章表意功能:知识的增长
第一节什么在进化?
第二节酷似知识的概念
第三节意义和语言、表意功能与文化
第四节知识进化
第五节绅士的文化演化(简短但给人教益的题外话)
第六节文化的性质与生物符号学的超越
第七节表意功能与适婚条件
第八节激烈争夺的文化秩序
第七章新颖思想:创新
第一节文化两面神
第二节文化变革的动态尺度
第三节随机性造成多样性
第四节意识造就创意
第五节亚部落创造新颖性
第六节创新的经济社会学:新颖会产生“恼人的冲击”
第八章浪费:再生产的成功
第一节论文化生产的效率
第二节数以兆计
第三节文化效率
第四节儿童与浪费
第五节白费的语词?
第六节儿童的文化发明
第九章湮灭:弹性与僵化
第一节趋社会性的结群动物,在冲突和衰减中磨砺
第二节如何保护珍贵遗产
第三节什么是文化湮灭?
第四节作为合作的征服
第五节规则与僵化
第六节大城市是符号指代的生成器
第七节复杂文化系统
第三部结语
第十章亚部落富集的自然历史
第一节文化在社会里的用途
第二节文化科学的诸多特殊意义
第三节亚部落富集的自然历史
第四节文化如何运行
谢辞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进化生物学到进化文化学或叫文化科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样的宣示可以用一条(自然选择)的规律来表达。p12自然选择的观念不仅把上帝排除在它描绘的画面上,而且把“思想”拉下马。p13把文化研究本身建成一门进化科学。p18意义取决于语境p137长远来看,从人类历史和史前史看,创新、新异、新颖和革新是真正重要的因素。p157系统的规则大量增生,系统遂逐渐僵化,因为规则的增生会抑制系统的变化和适应。p208文化复杂系统是有序和无序的结合、封闭和开放的结合、“我们”群体和“他们”群体的结合,这三个特征同时存在的结合。能够容忍多样性差异性的系统是浪费的效率不高的,甚至被视为混乱的处境危险的。但浪费和低效又是赋予适应能力的标准。开放性是文化生产力的主要原理,也许还是其核心原理。p227

评分

需要称赞的不仅是勇气。常见现象是读者将对语义的困惑的锅甩给译者,而实际译者所能做的只有不加个人色彩地翻译——包括其表述姿态。对中文版不敢苟同的读者可换位思考之:兴许英语言国家的读者对原作亦有不解之处——毕竟概念是新的。多理解,少甩锅,也是文化科学这本书出现的旨归。

评分

國內的翻譯真的完全不能看,何教授率先翻譯行為可嘉。可從之前略微翻過的麥克盧漢那本到這本,還是一如既往的中文水平差,理解力也不好。

评分

认为文化研究是研究权力而非文化本身这个论点尚可,但是试图建立独立的文化科学在这本书里不太成功,在文化的社会权力位面和政治经济位面左右横跳。

评分

这是一本知识量极为庞大的学术书籍,涉及到的概念(引用材料)之多,让人应接不暇。作者在结论中总结文化科学是文化研究(文本的、历史的研究)和演化经济学(分析性的、复杂性的)的杂交学科。整本书用进化论科学框架重新构架出一套关于文化产生、传播、创新、湮灭等现象的解释框架。这套关于文化动态的建模通过个人-群体-系统的微观-中观-宏观概念来完成。文化造就群体;群体创造知识。这里的群体指文化传播的载体即亚文化群体,而知识则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基因)即表意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