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的“解体”

人伦的“解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吴飞
出品人:
页数:492
译者:
出版时间:2017-4-1
价格:55.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58652
丛书系列:三联学术
图书标签:
  • 吴飞
  • 社会学
  • 伦理学
  • 人类学
  • 哲学
  • 文化
  • 中国研究
  • 中国
  • 人伦
  • 解体
  • 社会伦理
  • 现代性
  • 文化批判
  • 哲学思考
  • 人际关系
  • 传统价值
  • 个体主义
  • 道德困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人伦,在20世纪中国遭遇了激烈批判;但常被忽略的是,此时西方学界也出现了对人伦的反省,创造了三个“学术神话”:母系社会、乱伦禁忌、弑父弑君,其中第一个还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思想。本书考察了这三个命题在西方古今形质论哲学传统中的根源,尝试探索在中国文质论传统中反思人伦问题的可能。

本书的写作缘于作者对近代以来社会人伦关系发生深刻变迁的的长期关注与思考,以人类学、哲学和社会理论为基本学科框架,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聚焦西方形质论(形式/质料)思想传统影响下的人伦问题及其现代处境,尤其从现代人伦思考中的几个比较极端且充满论争的理论与命题,如母权社会、乱伦禁忌和弑父弑君入手,细密梳理和分析了从达尔文、巴霍芬、摩尔根、涂尔干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关理论与思考,并追问了人伦问题背后的形质论哲学根源(亚里士多德),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与文明生活之间的张力关系。作者认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现代文明语境中的人伦都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危险,与之伴随的便是对家国的虚无与焦虑;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质论”传统或许为我们重建人伦与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吴飞,男,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自杀问题、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清代思想史等。

吴飞学术的根本问题意识来自于混杂了古今中西各种问题的时代背景之下的现代中国。通过对西方思想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他提出了西方思想作为“形质论”、中国思想作为“文质论”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他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使命:在的现代中国的思想处境之下接续清代自戴震、程易畴至张锡恭、曹元弼以礼学(尤其是《仪礼·丧服》)为基础、以“人伦”为核心的、兼采汉宋的一套独特的、未完成的“清学”,并将之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进行重构并发扬光大。

主要著作有:《自杀与正义:一个中国视角》(Suicide and Justice: A Chinese Perspective, Routledge, 2009)、《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北京三联书店,2007)、《自杀与美好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7)、《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2001;宗教文化,2013)、《尘世的惶恐与安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北京三联书店,2013)、《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译著包括:《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海三联书店,2007-2009,三卷本)、《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07;修订版,2017)。

主编有:《“思想与社会·第八辑”·洛克与自由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12)、《婚与丧: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礼仪》(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神圣的家:在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目录信息

导论:重提人伦问题
一、以仁黜礼:人伦批判的第一条线索
二、礼法之争:人伦批判的第二条线索
三、母系社会:人伦批判的第三条线索
四、对中国母系论的批驳
五、西方的人伦神话
上篇 知母不知父——“母权神话”探源
一、父母何算焉
二、婚姻史的辩证法
三、母权论的自然状态
四、男女与哲学
五、父母与文质
中篇 礼始于谨夫妇——“乱伦禁忌”与文明的起源
一、进化论与家庭伦理
二、达尔文的自然正当
三、神圣家庭与乱伦禁忌
四,作为人性的乱伦
五、从爱欲到力比多
下篇 资于事父以事君——“弑父情结”的政治意义
一、独眼巨人王朝
二、孝敬性背叛
三、弑君与弑神
四、家父与君主
结语:自然与文明之间的人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后记中表示,耶教原罪说是因为人的形式是不完满的,而上帝的形式是完满的。感觉不太对吧。。。如果作者有其他的考虑,至少还得再论证一下,到底为什么是这样(感觉作者基本没有宋学功底,讨论这些问题是比较吃力的,宋学在经学界被一定程度上的排斥,这绝对是个损失)。以前看...

评分

后记中表示,耶教原罪说是因为人的形式是不完满的,而上帝的形式是完满的。感觉不太对吧。。。如果作者有其他的考虑,至少还得再论证一下,到底为什么是这样(感觉作者基本没有宋学功底,讨论这些问题是比较吃力的,宋学在经学界被一定程度上的排斥,这绝对是个损失)。以前看...

评分

后记中表示,耶教原罪说是因为人的形式是不完满的,而上帝的形式是完满的。感觉不太对吧。。。如果作者有其他的考虑,至少还得再论证一下,到底为什么是这样(感觉作者基本没有宋学功底,讨论这些问题是比较吃力的,宋学在经学界被一定程度上的排斥,这绝对是个损失)。以前看...

评分

后记中表示,耶教原罪说是因为人的形式是不完满的,而上帝的形式是完满的。感觉不太对吧。。。如果作者有其他的考虑,至少还得再论证一下,到底为什么是这样(感觉作者基本没有宋学功底,讨论这些问题是比较吃力的,宋学在经学界被一定程度上的排斥,这绝对是个损失)。以前看...

评分

后记中表示,耶教原罪说是因为人的形式是不完满的,而上帝的形式是完满的。感觉不太对吧。。。如果作者有其他的考虑,至少还得再论证一下,到底为什么是这样(感觉作者基本没有宋学功底,讨论这些问题是比较吃力的,宋学在经学界被一定程度上的排斥,这绝对是个损失)。以前看...

用户评价

评分

对形质论的范用存疑,也花了太多的笔墨在十九世纪人类学里打转。人类学当然会质疑母权论这样的提法,可也不见得就支持种种文质论啊

评分

“这是一个文明空前发达的社会,但人类生活的一些方面却回到了混同于禽兽的状态。其实根本的原因是,这种进步是在文明与自然高度分裂的状态下达到的。正是由于这种高度分裂,在精神性创造达到极其崇高的境界之时,那些固守尘世生活的人们似乎显得尤其粗鄙和庸俗。本来是为了淳化道德、敦厚人情的礼节,现在却显得极其虚伪、平庸、装腔作势、俗不可耐。这正是一个崇高与鄙俗同在、文明与野蛮共存的分裂时代,人伦的解体正是这种分裂的后果。”

评分

“这是一个文明空前发达的社会,但人类生活的一些方面却回到了混同于禽兽的状态。其实根本的原因是,这种进步是在文明与自然高度分裂的状态下达到的。正是由于这种高度分裂,在精神性创造达到极其崇高的境界之时,那些固守尘世生活的人们似乎显得尤其粗鄙和庸俗。本来是为了淳化道德、敦厚人情的礼节,现在却显得极其虚伪、平庸、装腔作势、俗不可耐。这正是一个崇高与鄙俗同在、文明与野蛮共存的分裂时代,人伦的解体正是这种分裂的后果。”

评分

任何一套思想体系,都有着内在的张力。西方形质论的思路中,形与质之间的张力有可能演化为精神与自然的分离和断裂。同样,文质论的人伦架构也经常会出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情况。文、质之间任何一方的的偏胜,都会导致极其严重的问题。本应缘情而来的礼文若是变得过于繁琐,失去了人情的基础,就会成为压抑和束缚人性的桎梏;反过来,若是任由人情泛滥,冲破了任何节制与礼文,就会造成人伦解纽的混乱局面。在这个框架之中,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五四”时期对礼教的批判,之所以和魏晋玄学的论调非常相似,就是因为这两个时代都在激烈反对“文胜质则史”的状况;而现在之所以陷入人伦混乱的状态,又是因为批判太过导致了“质胜文则野”。文与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维护“文质彬彬”的关键。这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有诸多可以呼应的地方

评分

当然是选择打五星喽。简单粗暴概括为: 无仁无父无君者,非神即兽是也。生而为人,要好好搞伦理学和政治学,不能轻易放弃美好生活的中庸之道啊。除感叹开头和结尾中西文化对比下的立意恢宏以外,中间部分对于性别哲学和弗洛伊德理论的辩驳十分惊艳,读来很长见识。但是后面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有些不太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