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是哈佛大学前沿课程、TED超受欢迎的演讲。
作者托德•罗斯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他结合个人成长的经历,并采访、搜集了大量生动真实有说服力的案例,介绍了平均标准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深刻影响了社会的进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力地论证了这一思想带来的危害,提倡回归人的本性,弘扬个性,尊重个体。
本书是一部典型的哈佛式作品,论点清晰,论证有利,结构清楚,逻辑严密,是一部经典之作,带给人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托德•罗斯,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心灵、头脑和教育”项目主任、教授,个体科学实验室负责人,TED超受欢迎的演讲人。
此外,他还是“个人机会中心”的合作创始人兼主任。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促进职场、学校和社会接纳个性原则。托德现居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
我们看到的个体模板并不是随机噪声,而是个体在完成任务时的系统化表现,每个人的记忆系统都是一个独特的神经模板。这些模板的差异之处并不是细微的,而是广泛存在。由米勒发现的这种广泛存在的差异,不仅限于人类大脑的语言记忆方面,这种差异在面部识别、心理意象、知识习得...
评分这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群体与个体”。 首次将平均标准应用到社会中的是凯乐特,他认为“平均标准人是模板,而每个个体是模板的复制品”。随后高尔顿将标准人认为是群体的典型代表,并以偏离程度作为优秀程度,我对此观点并不反对。但是他默认优秀者在所有方面都优秀,即认为...
评分我们看到的个体模板并不是随机噪声,而是个体在完成任务时的系统化表现,每个人的记忆系统都是一个独特的神经模板。这些模板的差异之处并不是细微的,而是广泛存在。由米勒发现的这种广泛存在的差异,不仅限于人类大脑的语言记忆方面,这种差异在面部识别、心理意象、知识习得...
评分作者用一本书点醒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在所有人都渴望活出自我的时代,实质却仍是一个崇尚标准化的世界,我们仍旧在用单一的维度做评价,并为每件事创造了一条标准路线。 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医生会评判我们是否比同龄的孩子更晚学会走路,由此来判断我们是不是发育不良;在...
评分作者用一本书点醒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在所有人都渴望活出自我的时代,实质却仍是一个崇尚标准化的世界,我们仍旧在用单一的维度做评价,并为每件事创造了一条标准路线。 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医生会评判我们是否比同龄的孩子更晚学会走路,由此来判断我们是不是发育不良;在...
可能是因为知识快餐在自媒体时代比较流行吧。 这本书其实就是讲个性发展,但是也过于玄虚了。至少从做工程的人角度,没有啥新意。我可能还是泰勒工作法的信徒。
评分来自‘每天听本书’,“再不规则的人,也是一颗‘螺丝钉’、某个‘元器件’,根本区别仅在于共同体内你的可复制性和可替代度。”——简书某评,印象深刻。
评分副标题就忽略吧。主要讲了平常我们所追求的所谓平均,比如长相平均,性格平均,包括一些星座啊测试啊的其实都只是平均的结果,然而真正一刀切达到平均就是好的吗?列举了很多例子,要在超过3个维度上达到平均都很不容易了。现代社会其实更强调长板能力,你有哪方面比平均强很多比你啥都差不多也没啥比别人好的强。个体的差异是很大的,未来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
评分内容不错。看的时候还偷偷吐槽凯特勒智商明显超过了平均水平,他应该意识到自己也是个错误,怎么没有把自己变笨一点呢哈哈哈哈哈。其中涉及到历遍性转向的部分也涨知识了
评分最大的感受除了不要被平均以外,还有为什么总是西方的学者在思考关于“人”和“人的行为”这种重要的问题呢?有好奇人且付诸实践探索真相才是学者应该做的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