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最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绝密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
作者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来讲述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站在一个特殊的立场来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学俄罗斯及乌克兰史教授,也是东欧诸国史顶尖的研究学者,专攻俄罗斯及乌克兰现代史。他的著述丰富且有创见,曾经连续三年(2002-2005)获得美国乌克兰研究协会颁发的最佳著作奖项。他更于2009年获得古斯拉夫研究协会颁发的卓越学人奖。著有《雅尔塔—决定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的八天》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等书。
哈佛大学俄罗斯及乌克兰史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的新著,充分使用近期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档案资料,回溯了1991年7月至12月前苏联分崩离析的历史过程。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决定世界最后一个帝国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美国的政策,不是苏联中央与俄罗斯的矛盾,也不是苏联与...
评分专业科班出身的业界人士写的书,还是不一样。风格偏纪实和观点论证,写得相当的剽悍的一本书。整个书最大的印象就是老苏和老美两个好基友在相爱相杀的最终阶段,彼此之间还是惺惺相惜难舍再见的。老苏的情况确实复杂,老美的外力,国际形势的变化,加上自身复杂的民族历史和经济,尤其是经济上的原因,最后被怼成渣也就是成了历史必然。搭配看《二手时间》阅读最佳体验,两本书感觉像互文。以上。35/96
评分#1月1打#多重视角、多方博弈之下的苏联解体全过程,细节翔实,不少内容可与《苏联的最后一天》对照。戈尔巴乔夫所主导的苏共经济改革与民主化进程的双重失败、以及在遭遇改革反噬下的困兽犹斗,以叶利钦夺权所掀起的取苏联而代之的计划与转变,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等加盟国的独立进程,以及以老布什为核心的美国政界的斡旋与干预,在苏联终结的历史进程中,作者在纷繁芜杂的头绪中,很好地把握了各方势力在不同阶段所抱持的立场、政策与转向。这也再次论证了:当内部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任何形式的权力让渡都无法拯救这个共产主义的集权帝国。然而虽照应到了对峙中的各方,但却无疑夸大了美国的作用,而将苏联共产主义的终结包装成美国在冷战中赢得了胜利以及民主价值观对抗共产主义极权的全面胜利,更只能当成美国的大国辞令听听而已。
评分又可名为《苏联的最后四个月》,赶在2017最后一天前读完,比预想的要精彩,比那些靠营销吹嘘的出版机构实诚多了。译文几乎无懈可击,除了地图译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准。印象最深的是叶利钦的外交部长济列科夫信仰崩塌,源于一次他到纽约中央公园,花一天时间读完了当时的苏联禁书——《日瓦戈医生》的英文版,然后弃之于公园长椅上不敢带回国。对圆滑又无能的戈尔巴乔夫形象展现得更立体而丰满,老布什对着录音机口述讲话令人身临其境。
评分优点:细节丰富,高度还原,且利用了老布什档案,有美方视角,让我们知道,出于对于核武器的担忧,美方的初衷是维持苏联的。缺点:美方视角比例大了一点,实际上并没有很多关键性情节(当然使叙事更吸引人)。此外不同意作者的结论:819政变后还有机会,真正颠覆苏联的是加盟共和国尤其是乌克兰的独立。实际上,当戈尔巴乔夫把权力从党委转向苏维埃那一刻,毁灭的种子就埋下了。819使其疯长,完全没机会翻盘了
评分整体是在说 冷战早已基本结束 由于担心核武器分散到前苏国家等等问题 美国并不希望苏联解体 苏联也不是被戈尔巴乔夫搞跨的 主要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分手 各个成员国可以选举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操作 以及切尔诺贝利事故对乌克兰的影响 这些内部原因 苏联1991年承受巨大压力 解体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