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改变之后

事实改变之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作者:[英] 托尼·朱特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480
译者:陶小路
出版时间:2018-1
价格: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08673783
丛书系列:托尼·朱特作品
图书标签:
  • 托尼·朱特
  • 社会学
  • 历史
  •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 随笔
  • 世界史
  • 欧洲史
  • 事实、改变、历史、社会、现实、观察、反思、变迁、认知、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最后一本文集,由其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出版;

◆收录了朱特对他持续关注的话题的最终看法。事实改变之后,朱特不畏惧修正自己,亦不畏惧站在潮流的反面;

◆一本关于我们时代痛点的书,深入讨论了中东危机、伊拉克战争、“9·1 1”事件、世界新秩序等问题;

◆交付“真诚之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写作,关注公正、历史、国家、公共领域、记忆与遗忘的深层意义。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托尼·朱特的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并作序出版的朱特的最后一本文集,收录了朱特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所写作的诸多重要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他思想的改变轨迹,也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持续的、充满热情的介入。无论是谈论巴以冲突中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还是“二战”中对自己国家犹太人的遭遇选择性失明的法国人,抑或他所崇敬的加缪和奥威尔,朱特都带着一种公正的视角、清晰的道德判断和绝佳的智识标准。他提醒我们这个时代潜藏的危机,让我们在走进21世纪时不忘回顾20世纪的历史,亦使我们更加接近当下世界的真相。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这些文章中,你会看到托尼既是一个头脑清晰,相信事实、事件、数据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追求过上一种良善生活,不只为自己也为社会而生活的理想主义者。

——珍妮弗·霍曼斯(历史学家、本书编者)

·

在一个越来越反智的时代,托尼·朱特的文章提醒我们,当紧紧持守高贵的道德和智力标准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什么,而让它们溜走的时候,我们将失去什么。

——马克·马佐尔(《谁将主宰世界》作者)

·

托尼·朱特常被视为爱德华·萨义德之后美国最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朱特一生中学术方向不止一次发生变化,但对专制暴力之恶的憎恨、对人权道德价值的肯定却是一以贯之。今天,在史学的成就之外,人们记得他,是因为他曾经致力于用公共写作来防止民主因自身的堕落而被毁掉。

——徐贲

·

朱特这样写加缪:“加缪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在对善恶的区分上毫不犹豫,但他不去谴责人性的弱点。”这句话作为朱特自己的墓志铭也很恰当,他的充满智慧、人道主义和勇气的学识被很好地记录在了这本书中。

——《纽约书评》乔纳森·弗里兰德(Jonathan Freedland)

·

托尼·朱特对我们永远是一种鼓舞:一个智识上的巨人,一个勇猛的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发声者,一个充满魅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从来无意主动获取以上的任何一种褒奖。他只想讲述他认为必须被讲述的,一直到人们注意到他所讲述的问题。

——《观察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Tony Judt)

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他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欧洲问题研究;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并获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2009年,以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立场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其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值》《责任的重负》《未竟的往昔》《记忆小屋》《重估价值》《思虑20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为“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

【译者简介】

陶小路,安徽合肥人士,出生于1985年;译者,《东方历史评论》编辑;关注领域:政治哲学、20世纪东欧以及苏联历史。

目录信息

序言 真诚之心 丨 珍妮弗·霍曼斯
第一部分 1989:我们的时代
第1 章 每况愈下
第2 章 欧洲幻梦
第3 章 罪行与过失
第4 章 “冷战”为何奏效
第5 章 自由与弗里多尼亚国
第二部分 大屠杀和犹太人
第6 章 此路不通
第7 章 另求他途
第8 章 游说团体非阴谋
第9 章 在战后欧洲谈“邪恶问题”
第10 章 “既成”虚构
第11 章 以色列须放弃民族神话
第12 章 没有陈词滥调的以色列
第13 章 还要做什么?
第三部分 “9·11”事件和世界新秩序
第14 章 论《鼠疫》
第15 章 美国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第16 章 我们生活的方式
第17 章 海外的反美国主义
第18 章 世界新秩序 260
第19 章 联合国已穷途末路了吗?
第20 章 我们学到了什么?
第四部分 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
第21 章 铁路的荣光
第22 章 让火车回归!
第23 章 创新的破坏
第24 章 社会民主主义的生与死
第25 章 世代的平衡—与丹尼尔·朱特的对话
第五部分 我们终有一死
第26 章 弗朗索瓦·孚雷(1927—1997)
第27 章 阿莫斯·埃隆(1926—2009)
第28 章 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1927—2009)
注释
历年发表的托尼·朱特文章与评论列表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是今年我最期待的书作之一。此为托尼朱特遗作,涉及书评和政论,多数写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算是托尼朱特晚期思想精华。托尼朱特是我特别喜爱的历史政治学者,无论是兼具恢弘与细腻的《战后欧洲史》还是优雅自省的《未竟的往昔》,抑或深沉持重的《沉疴遍地》,托尼朱...  

评分

梅纳德·凯恩斯爵士曾说过两句话,前段话引注者众多,后者则应者寥寥。前段话是这么说的,“从长远来看,我们终将难逃一死。”后一段则如此表达,“当事实改变以后,我的想法也随之改变。” 无需为凯恩斯做更多的注释,这位曾拯救西方于大萧条的宏观经济学家,执念的是对自由市...  

评分

似乎是為了反抗一個虛無主義、沒有信仰的社會,如今人們立場堅定,不容置疑,彷彿真理在握:既然極左是錯的,那麼一定是越右越正確。文章裏寫道(引自乔纳森·弗里兰德发表在《纽约书评》2015年5月21日刊的文章,原题为“The Best Man Among Us”,中文译文以“信仰证据,即使...  

评分

原文首发于[界面文化] 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是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一直以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关注和深入研究而闻名,其历史专著《战后欧洲史》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朱特在《纽约书评》《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上笔耕不缀,...  

评分

嗯……主要是朱特的书评。 不过还是可以从这些书评当中一窥托尼•朱特的思想主张。 1.他对霍布斯鲍姆的“年代三部曲”给予很高的评价,其所带来的历史认知影响深远,甚至催生“霍布斯鲍姆一代”。霍布斯鲍姆是杰出的经济学史家,他对经济史和劳工运动史的研究促使学者们重新...  

用户评价

评分

简洁、雄厚、雄辩、冷静、理性,伴随着这本书看的是斯蒂芬平客关于写作的书《写作风格的意识》。让我再一次对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表达敬意。

评分

以书评的形式而发深度时政评论的典范;一个把历史感和现实感结合到极致的思考者,托尼·朱特改变了我对左派的偏见,他开阔的视野、周全的思虑、悲悯的胸怀以及锐利的笔锋,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评分

除开经济学那几篇,其他都还是精彩好读,主要是自己对经济学也不感兴趣,故读起来索然无味。对他的视角最为钦佩欣赏,能多从角度来考虑问题,特别是道德的一面提出建议,对巴以的困局的看法尤其。可是,遗憾的是,他曾经极为倾注的目光,在如今被叙利亚都吸引走了,二十一世纪地球上仍然有国家执迷于内战,他一定痛心疾首。但是读下来,觉得睿智又温和,可对于这个世界,真的有切实的解决方案吗?还是分叉路上的突然选择呢?

评分

读这本书叫好像读托尼·朱特的一生,他的政治态度,他的文学观念,他对火车和铁路的热爱,他社会民主主义的思考,这些统统融合在一本书里。

评分

托尼·朱特最后一部文集,由其遗孀整理。比较精彩的还是写知识分子的部分,比如对加缪《鼠疫》的评论,写火车的文化随笔很有味道,有一种令人迷醉的色彩。也许像朱特评论加缪一样,在加缪的作品里有加缪自己的一部分,有他的情绪和记忆,托尼·朱特作品中最迷人的也是有朱特自己个性的部分。然而这并不是说他关于国际关系和批判美国政府的文章就不精彩,在那些政论性文章中,可以看到朱特主要运用的是他所崇拜的加缪的那种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并非大而化之,比如朱特反对出兵伊拉克,但并不否定自由主义的国际干预,他支持对波斯尼亚的干涉,批评国际社会在非洲大屠杀之中的无所作为,因为道德力量的运用有其微妙的准则,这微妙之处是他想呈现给我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