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托尼·朱特 社会学 历史 政治学 国际政治 随笔 世界史 欧洲史
发表于2025-03-30
事实改变之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最后一本文集,由其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出版;
◆收录了朱特对他持续关注的话题的最终看法。事实改变之后,朱特不畏惧修正自己,亦不畏惧站在潮流的反面;
◆一本关于我们时代痛点的书,深入讨论了中东危机、伊拉克战争、“9·1 1”事件、世界新秩序等问题;
◆交付“真诚之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写作,关注公正、历史、国家、公共领域、记忆与遗忘的深层意义。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托尼·朱特的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并作序出版的朱特的最后一本文集,收录了朱特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所写作的诸多重要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他思想的改变轨迹,也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持续的、充满热情的介入。无论是谈论巴以冲突中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还是“二战”中对自己国家犹太人的遭遇选择性失明的法国人,抑或他所崇敬的加缪和奥威尔,朱特都带着一种公正的视角、清晰的道德判断和绝佳的智识标准。他提醒我们这个时代潜藏的危机,让我们在走进21世纪时不忘回顾20世纪的历史,亦使我们更加接近当下世界的真相。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这些文章中,你会看到托尼既是一个头脑清晰,相信事实、事件、数据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追求过上一种良善生活,不只为自己也为社会而生活的理想主义者。
——珍妮弗·霍曼斯(历史学家、本书编者)
·
在一个越来越反智的时代,托尼·朱特的文章提醒我们,当紧紧持守高贵的道德和智力标准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什么,而让它们溜走的时候,我们将失去什么。
——马克·马佐尔(《谁将主宰世界》作者)
·
托尼·朱特常被视为爱德华·萨义德之后美国最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朱特一生中学术方向不止一次发生变化,但对专制暴力之恶的憎恨、对人权道德价值的肯定却是一以贯之。今天,在史学的成就之外,人们记得他,是因为他曾经致力于用公共写作来防止民主因自身的堕落而被毁掉。
——徐贲
·
朱特这样写加缪:“加缪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在对善恶的区分上毫不犹豫,但他不去谴责人性的弱点。”这句话作为朱特自己的墓志铭也很恰当,他的充满智慧、人道主义和勇气的学识被很好地记录在了这本书中。
——《纽约书评》乔纳森·弗里兰德(Jonathan Freedland)
·
托尼·朱特对我们永远是一种鼓舞:一个智识上的巨人,一个勇猛的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发声者,一个充满魅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从来无意主动获取以上的任何一种褒奖。他只想讲述他认为必须被讲述的,一直到人们注意到他所讲述的问题。
——《观察家》
【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Tony Judt)
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他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欧洲问题研究;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并获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2009年,以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立场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其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值》《责任的重负》《未竟的往昔》《记忆小屋》《重估价值》《思虑20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为“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
【译者简介】
陶小路,安徽合肥人士,出生于1985年;译者,《东方历史评论》编辑;关注领域:政治哲学、20世纪东欧以及苏联历史。
2019041:书名据说出自凯恩斯的一句话:“当事实改变之后,我的想法也随之改变。您呢?”,而这也正是朱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秉持的立场与态度,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不管潮流如何更迭,却始终站在事实的这一边,不人云亦云,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惧对曾经的错误进行修正,哪怕因此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书中收录的文章虽不少是出自《纽约书评》《新共和》刊发的书评,但朱特却并非局限于所评之书,而是将自己对国际上时事热点与历史问题的看法融入到了评论之中,一如既往地洞察秋毫、清醒而睿智。除了他始终关注的欧洲史与欧洲发展问题,诸如中东危机、911事件与恐怖袭击、美国的大国霸权、世界新秩序的建立等问题皆有独到之见解。我沉迷于他思想的力量,他正如他所写的阿伦特,挑战被人广泛接受的观念,让人们不再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些观点。
评分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半年只够下一个cip,一年只够出一本朱特。||除了一直在谈论的欧洲、美国、以色列,加缪、孚雷、科拉科夫斯基,书里还收录了关于火车的两篇文章,读这两篇文章,眼前出现的是霍曼斯的比喻:看到火车和列车时刻表的时候,朱特像一个置身糖果店的孩子。
评分托尼·朱特治学严谨,无论对历史、国际关系、政治学、哲学或文学都有自己独到敏锐的见解,论证也极为严密。作为知名作家和学者,他选择在许多媒体和评论家保持沉默的议题上痛陈观点,就像他评价弗朗索瓦·弗雷和雷蒙·阿隆始终离自己所处时代的政治很近一般,他又何尝不是。他始终没有超脱政治,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当代政治,尽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选择继续坚守人格。
评分托尼·朱特最后一部文集,由其遗孀整理。比较精彩的还是写知识分子的部分,比如对加缪《鼠疫》的评论,写火车的文化随笔很有味道,有一种令人迷醉的色彩。也许像朱特评论加缪一样,在加缪的作品里有加缪自己的一部分,有他的情绪和记忆,托尼·朱特作品中最迷人的也是有朱特自己个性的部分。然而这并不是说他关于国际关系和批判美国政府的文章就不精彩,在那些政论性文章中,可以看到朱特主要运用的是他所崇拜的加缪的那种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并非大而化之,比如朱特反对出兵伊拉克,但并不否定自由主义的国际干预,他支持对波斯尼亚的干涉,批评国际社会在非洲大屠杀之中的无所作为,因为道德力量的运用有其微妙的准则,这微妙之处是他想呈现给我们的。
评分收录了朱特对他持续关注的话题的最终看法。事实改变之后,朱特不畏惧修正自己,亦不畏惧站在潮流的反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色列成为20世纪中期在巴勒斯坦土地上人为作用建立的新国家。从此,60多年来,中东问题,巴以冲突一直是国际关系的热点。《事实改变之后》让我们对20世纪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重建有着新的认识,尤其是在中东方向,安定的未...
评分虽然没有大段时间读书,但好在托尼·朱特的《事实改变之后》适合断断续续地阅读,它收录了朱特在不同时期针对一些重要的欧美政治社会问题发表的评论,多围绕书谈起,蔓延开去,显示了熟稔欧洲史的学者素养。 朱特体现了一种“好的知识分子”应有的样子,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
评分“当事实改变之后,我的想法也随之改变。您呢?”朱特的太太说这是朱特最喜欢的一句话,据说它来自凯恩斯,所以,朱特19岁的儿子为朱特最后的一本文集取了这个名字:《事实改变之后》。但这几乎是误读,我相信,若朱特活着,他不会同意这样的书名,因为这很可能会曲解了这句话...
评分我从来不是历史人文书籍的深度阅读者,当然更不是从业者。只是非常偶然的机会从好奇心日报的推荐中看到了这本书,于是记下,在这个十一假期,机缘巧合大家相遇。 很认真的看了序言之后快速的过了一遍目录,作者的多重身份(犹太人—对中东欧的认同—英国人—美国人),以及曾经的...
评分似乎是為了反抗一個虛無主義、沒有信仰的社會,如今人們立場堅定,不容置疑,彷彿真理在握:既然極左是錯的,那麼一定是越右越正確。文章裏寫道(引自乔纳森·弗里兰德发表在《纽约书评》2015年5月21日刊的文章,原题为“The Best Man Among Us”,中文译文以“信仰证据,即使...
事实改变之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