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極權主義探源」一書的第三部份。鄂蘭銜接「反猶太人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分析理路,傾力探討極權主義運動、極權主義政府的制度、組織與實際運作方式。在探測極權主義的起源時,鄂蘭討論了西方民族國家的階級體系如何轉變成群眾,孤獨的群眾個體又如何成為醞釀極權統治的溫床。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
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去美国之后,她为流亡者杂志《建设》撰写评论等;做过肯舍出版社的编辑;1952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瞩目人物,近年来声誉日隆。1975年12月阿伦特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这个女人太厉害了.有个变态要灭绝她的民族,她还去想这个变态的行为有着历史的复杂性,并与她自己民族的选民心态有着相似的压迫逻辑.这种反思的力度,我一辈子也无法企及. 第三部讲的实在太像我读的有关我们的历史,记下了一些笔记. 第三部 极权主义 第十章 无产阶级社会 一、 ...
评分 评分首先还是本着价值中立的态度,极权主义并不是什么邪恶的不能再邪恶的思想。毕竟这也是人想出来的,有其合理的地方。当年德国和俄国靠着极权主义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迈入了所谓的列强行列,国家的竞争力加强了,外交官在国际场合说话有分量了,然而这所谓的强大却是以牺牲国...
评分阿伦特说,写作《极权》此书最大的目的在于说明“极权主义政府与专制独裁、暴君体制之间的不同”,在于反思希特勒体制与斯大林体制的异同,在于讨论极权主义国家最引以为豪的“全面控制”的内涵。虽然阿伦特很少谈及我们这个国家,但有意思的是,无论在对前者的分析还是后者的...
想总结一下一些特征:1.个人崇拜,领导者的名声非常重要,盲昧狂热。2.没有结社自由、没有思想、没有公开表达意见的自由,不能有任何反对言论,抹杀自由,甚至人平常自动自发的能力。3.地区群众庞大,皆有“无足轻重”多余无用的感觉。在不造成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削减群众数量 4.以种族或阶级名义组织群众,而且认为自己追随生命与自然的法则 5.群众对于公众事物漠不关心。6.具有暴力性格的民族主义。7.宣传手段与恐怖政策正反一体(例如不是同志就是敌人)。8.群众是“易受骗”与犬儒主义的混合体。9.元首的行为永远是正确无讹的。10.制度愈隐秘,愈不为人所知,就愈有权力。11.统治者所想象的罪行都必须受惩罚,不论人民有没有犯这些罪。12.全面控制,使每一个人反应一致且不会改变。13.建立正义公理的直接统御权
评分19.9.4. 希特勒和斯大林已逝,谁来接班????
评分略嫌罗嗦,译文也不流畅,有些句子根本读不通。作者全面分析了极权主义的成因运作及影响,虽读得痛苦,仍能有所思有所得。从结尾不难看出作者心中尚存乐观,亦是可爱之处。
评分译者还真是治学期间的蔡English,这感觉还蛮神奇的。
评分全是敏锐而新颖的洞见。缺点是啰嗦和太专注于概念的辨析,真的是什么老师带出什么学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