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几个星期,德鲁克开始动笔。1939年春,本书在美国出版,是第一本阐述极权主义起源的经典之作。
《经济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国和英国形成热烈回响,也被认为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异端之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此写了一篇书评,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后来,丘吉尔下令,每位英国军官的背包里,都应该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
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是一本有关政治的书”。构成本书主线的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它的主题是权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兴起。《经济人的末日》专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欧洲社会及政治结构的瓦解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并进而支配了整个欧洲。
在德鲁克眼中,《经济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与今天的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一本书。它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许也有助于今天的这代人,避免在他们的人生中重蹈那场浩劫。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生于维也纳,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37年移居美国,以教书和咨询为业,在管理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著书三十多种,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三十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纽约时报》称赞他为“当代最有启发性的思想家”,《经济学人》则盛赞道:“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
先记录几个有感触的句子: 1. 亚洲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是扎根在《经济人的末日》的社会和经济之中。 〉旧社会已死,新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一片喧嚣与混乱中建立的新中国问题百出也不足为奇。 2. 本书认为纳粹主义及法西斯主义是蔓延欧洲政治体的疾病,且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救...
评分读此书前,好歹了解下经济学基本术语。 而后,再读此书。 分析了二战前的纳粹做法,并预言了未来,透过现象看本质。 译者貌似是台湾学者。看了看其他爱书者的对比,发现此书的删节很少,已经很不容易了。
评分早已从吴伯凡先生那听闻作为管理学大师的彼得•德鲁克,这本他三十岁前写就的社会学著作《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1939年正式出版)着实让我感到惊艳。因为他的涉猎广泛(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等)也因为在当时他就其对极权主义提出了非“主流”的见...
评分读过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的读者无疑都会被其中从“反犹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的丰富事实所震撼。阿伦特作为一个对20世纪上半叶深有体验的学者,在1949年写成该书时认为,极权主义把人区分为“理应消灭的人种或阶级”,以“集中营”或“劳改营”为场所...
评分读此书前,好歹了解下经济学基本术语。 而后,再读此书。 分析了二战前的纳粹做法,并预言了未来,透过现象看本质。 译者貌似是台湾学者。看了看其他爱书者的对比,发现此书的删节很少,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本神奇的介绍极权主义政治社会的小册子 每一章都值得仔细咀嚼;虽然书成于二战爆发前 但作者对时局的把握与预测以及德苏的意识形态国内外政策分析得十分透彻;法西斯主义反犹的原因追根溯源是反以经济人为基础资产阶级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群众在这个历史时期充分展现了他们作为乌合之众的特质即对现有秩序的缺失的绝望 于是“领袖”得以趁虚而入 引领他们从麻痹到疯狂直到幻灭;本书亮点在于阶级层面的分析 不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与其对立的共产主义革命与纳粹德国军事化经济 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与中下层阶级的对立 作者的出发点便是他自身所处在的阶级位置而定 同时也默认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无法带来平等 但也强于后二者的基本立场;本书价值在于对极权国家的经济社会形势提供了一个可以预测的模型;极权是历史发展的阵痛 但它必须灭亡
评分已购。以为德鲁克就是搞管理学的,没想到他写的这本书这么厉害,而且是1939年出版的,现在看来几乎又是一本预言书。一战后,西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失去信心,感到绝望的人们只能求助于保证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魔术师:法西斯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否定一切的态度登场,甚至会同时反对相互矛盾的双方,而人们在法西斯主义下乐于自我劝服,相信自己不相信之事。而后,德鲁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失败的原因,其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归于中产阶级的兴起。而法西斯极权也无法解决马、资无法解决的经济领域问题,因此只能转向建立非经济性社会,同时通过拟人化的手段树立敌人:共产主义和犹太人。德鲁克看来,法西斯之所以反犹,主要是由于犹太人融入德国社会太深,代表了国内的资本主义秩序,名为反犹,实为以资本主义秩序为敌。
评分为当下和未来的危局寻找起因,总是可以找到很多起因。就像所有的玻璃杯最终都会碎裂,而碎裂的起因和过程可能有成千上万种。而即使知道这些起因,也很难判断眼前的玻璃杯会在什么时候碎裂。最终,能得出的最清晰的判断,也不过是,玻璃杯自身结构脆弱,容易碎裂,恰如高贵或正常而理性的人类社会本性脆弱,容易变质,也容易走向战争。根据现有的研究,一战和二战都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当时和现在都没有谁有能力或能量改变走向。而战争会使社会变质,就像开水把生鸡蛋煮成熟鸡蛋一样。战争也使物种进化,进化之后,当代社会的抗压和适应能力要比当时强得多。这也是我们可能需要心怀感激的地方
评分2018年3月24日读毕,这是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从“经济人”“工业人”到“知识人”这是德鲁克一系列书籍的写作思路。在这本书中,德鲁克认为经济危机已经使“经济人”假设失去吸引力,反而是经济力量塑造的失业恶魔成为每个人的梦魇。在这种情况下,非经济目标成为重组社会的契机,纳粹主义抓住了这个机会,而其他主义不能提供解决方案。另外,这本书使我学习了德鲁克的研究方法:(1)集合历史、访谈、剪报,前瞻性的预测了纳粹主义的发展逻辑,象杀犹太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深度研究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伯克、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等著作,对各种备择解释一一反驳,然后引出自己的解释,有深度。(3)对德意经济发展的解释,可以看到后来科斯(价格理论、机会成本)、科尔奈(非经济机制)的影子。
评分没有从惯常的民族性或洗脑术角度切入,而是看到民众因旧秩序毁灭、新秩序无法重建而陷入绝望的普遍事实,认定极权主义是一场弥漫整个欧洲的潜在危机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以无法重建社会新秩序而被迫转嫁风险来分析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反犹主义”、以获得信仰与安全感作为过度集权与个人崇拜的动因,以及指出民众“越害怕信仰崩溃就越需要奇迹”的思维逻辑,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足以引发种种联想。然而作者在不断列举和否定种种可能重建社会秩序、重塑社会信仰的力量之后,似乎并未指明方向,开出一张服务于未来的药方,掩卷之后总有隔靴搔痒的焦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