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

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彼得·德鲁克
出品人:
页数:136
译者:洪世民
出版时间:2015-8
价格:35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69834
丛书系列:大学译丛
图书标签:
  • 极权主义
  • 政治
  • 政治学
  • 经济
  • 彼得·德鲁克
  • 经济学
  • 彼得•德鲁克
  • 历史
  • 极权主义
  • 经济人
  • 政治哲学
  • 历史起源
  • 权力控制
  • 社会结构
  • 意识形态
  • 现代政治
  • 自由与控制
  • 人性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济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几个星期,德鲁克开始动笔。1939年春,本书在美国出版,是第一本阐述极权主义起源的经典之作。

《经济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国和英国形成热烈回响,也被认为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异端之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此写了一篇书评,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后来,丘吉尔下令,每位英国军官的背包里,都应该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

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是一本有关政治的书”。构成本书主线的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它的主题是权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兴起。《经济人的末日》专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欧洲社会及政治结构的瓦解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并进而支配了整个欧洲。

在德鲁克眼中,《经济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与今天的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一本书。它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许也有助于今天的这代人,避免在他们的人生中重蹈那场浩劫。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生于维也纳,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37年移居美国,以教书和咨询为业,在管理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著书三十多种,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三十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纽约时报》称赞他为“当代最有启发性的思想家”,《经济学人》则盛赞道:“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1994年版序
1969年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反法西斯主义的错觉
第二章 群众的绝望
第三章 恶魔再现
第四章 基督教教会的落败
第五章 极权主义奇迹?——以意大利和德国作为实例
第六章 法西斯主义下的非经济社会
第七章 是奇迹,还是海市蜃楼?
第八章 未来:东西对抗?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比阿伦特更深刻地揭示了纳粹极权主义。这压根不是德国特色,也不是反智反人类的刻意之作,这是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断裂阵痛,是面对旧秩序崩溃后绝望的欧洲人所做的主动探索新世界的尝试之一,是这个动荡期间的一次欧洲历史的海市蜃楼。老先生能这么洞悉人性、洞察世...  

评分

仇恨不是解决绝望的办法,藉由遁入虚无主义来逃避,必将导致偏执的暴政。 所有抵抗法西斯威胁的运动皆徒劳无功的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在抵抗什么——无非是自己所捏造的幻觉。 就算没有宣传,也阻挡不了极权主义的蔓延。唯有满足当下的需求,或平息面临的恐惧,宣传才具有...  

评分

比阿伦特更深刻地揭示了纳粹极权主义。这压根不是德国特色,也不是反智反人类的刻意之作,这是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断裂阵痛,是面对旧秩序崩溃后绝望的欧洲人所做的主动探索新世界的尝试之一,是这个动荡期间的一次欧洲历史的海市蜃楼。老先生能这么洞悉人性、洞察世...  

评分

早已从吴伯凡先生那听闻作为管理学大师的彼得•德鲁克,这本他三十岁前写就的社会学著作《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1939年正式出版)着实让我感到惊艳。因为他的涉猎广泛(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等)也因为在当时他就其对极权主义提出了非“主流”的见...  

评分

Mr. Drucker is one of those writers to whom almost anything can be forgiven because he not only has a mind of his own, but has the gift of starting other minds along a stimulating line of thought. There is not much that needs forgiveness in this book, but M...  

用户评价

评分

德鲁克可能是20世纪马克思式的人物;结合德鲁克后期观点 “经纪人”的出路可能是“知识经济人”而非“工业人”;唯其荒谬所以相信

评分

彼得·德鲁克的成名作,却是一本关于政治的著作。放在1930年代的背景下,应当为德鲁克的洞察力击节赞赏。与阿伦特后来的同名著作不同,阿伦特偏重于从观念史的角度探讨极权主义的起源,本书是从法西斯主义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表现入手来进行阐释。这种阐释不如阿伦特来得深刻,但也许更务实,德鲁克的某些预见变成现实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苏德的结盟。就极权主义对权力的极度痴迷而言,它是绝对的价值虚无主义,这一点德鲁克说得对,但若从这里出发,德鲁克批判法西斯主义在否定一切之后未能提出新的价值和秩序,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它的存在逻辑本身已经否定了价值,而且需要不断地制造新的敌人,反犹主义便顺理成章(跟某党制造阶级敌人类似?)·。其实我觉得德鲁克写得最好的还是第六章对极权社会经济的运作机制所作的分析,那是他的本行。

评分

能踩着历史脚步让历史按自己设想展开的作品:对政治表述的普遍厌恶会成为极权的土壤,这在今天的世界也毫无违和之处。

评分

一本神奇的介绍极权主义政治社会的小册子 每一章都值得仔细咀嚼;虽然书成于二战爆发前 但作者对时局的把握与预测以及德苏的意识形态国内外政策分析得十分透彻;法西斯主义反犹的原因追根溯源是反以经济人为基础资产阶级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群众在这个历史时期充分展现了他们作为乌合之众的特质即对现有秩序的缺失的绝望 于是“领袖”得以趁虚而入 引领他们从麻痹到疯狂直到幻灭;本书亮点在于阶级层面的分析 不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与其对立的共产主义革命与纳粹德国军事化经济 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与中下层阶级的对立 作者的出发点便是他自身所处在的阶级位置而定 同时也默认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无法带来平等 但也强于后二者的基本立场;本书价值在于对极权国家的经济社会形势提供了一个可以预测的模型;极权是历史发展的阵痛 但它必须灭亡

评分

当下最值得重读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