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

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彼得·德鲁克
出品人:
页数:136
译者:洪世民
出版时间:2015-8
价格:35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69834
丛书系列:大学译丛
图书标签:
  • 极权主义
  • 政治
  • 政治学
  • 经济
  • 彼得·德鲁克
  • 经济学
  • 彼得•德鲁克
  • 历史
  • 极权主义
  • 经济人
  • 政治哲学
  • 历史起源
  • 权力控制
  • 社会结构
  • 意识形态
  • 现代政治
  • 自由与控制
  • 人性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济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几个星期,德鲁克开始动笔。1939年春,本书在美国出版,是第一本阐述极权主义起源的经典之作。

《经济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国和英国形成热烈回响,也被认为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异端之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此写了一篇书评,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后来,丘吉尔下令,每位英国军官的背包里,都应该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

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是一本有关政治的书”。构成本书主线的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它的主题是权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兴起。《经济人的末日》专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欧洲社会及政治结构的瓦解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并进而支配了整个欧洲。

在德鲁克眼中,《经济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与今天的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一本书。它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许也有助于今天的这代人,避免在他们的人生中重蹈那场浩劫。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生于维也纳,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37年移居美国,以教书和咨询为业,在管理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著书三十多种,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三十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纽约时报》称赞他为“当代最有启发性的思想家”,《经济学人》则盛赞道:“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1994年版序
1969年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反法西斯主义的错觉
第二章 群众的绝望
第三章 恶魔再现
第四章 基督教教会的落败
第五章 极权主义奇迹?——以意大利和德国作为实例
第六章 法西斯主义下的非经济社会
第七章 是奇迹,还是海市蜃楼?
第八章 未来:东西对抗?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作者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对欧洲极权主义起源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一举颠覆了诸多对纳粹和二战的”世俗“反思观点,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作出的任何独断式、单一式解释都是智力上的缺乏或者懒惰。智慧的获取除了个人天赋的作用,也要看博取众家所长。 还有一点...  

评分

评分

读此书前,好歹了解下经济学基本术语。 而后,再读此书。 分析了二战前的纳粹做法,并预言了未来,透过现象看本质。 译者貌似是台湾学者。看了看其他爱书者的对比,发现此书的删节很少,已经很不容易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当下最值得重读的著作

评分

已购。以为德鲁克就是搞管理学的,没想到他写的这本书这么厉害,而且是1939年出版的,现在看来几乎又是一本预言书。一战后,西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失去信心,感到绝望的人们只能求助于保证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魔术师:法西斯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否定一切的态度登场,甚至会同时反对相互矛盾的双方,而人们在法西斯主义下乐于自我劝服,相信自己不相信之事。而后,德鲁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失败的原因,其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归于中产阶级的兴起。而法西斯极权也无法解决马、资无法解决的经济领域问题,因此只能转向建立非经济性社会,同时通过拟人化的手段树立敌人:共产主义和犹太人。德鲁克看来,法西斯之所以反犹,主要是由于犹太人融入德国社会太深,代表了国内的资本主义秩序,名为反犹,实为以资本主义秩序为敌。

评分

完全颠覆了我对德鲁克的印象。书篇幅不长,也并不是很好读,但是对纳粹极权主义的分析却很富洞见。读这本书时,要经常提醒自己本书出版于1939年,也就是希特勒德国还没显露出明显败迹之时,就更显此书之难得。

评分

德鲁克可能是20世纪马克思式的人物;结合德鲁克后期观点 “经纪人”的出路可能是“知识经济人”而非“工业人”;唯其荒谬所以相信

评分

为当下和未来的危局寻找起因,总是可以找到很多起因。就像所有的玻璃杯最终都会碎裂,而碎裂的起因和过程可能有成千上万种。而即使知道这些起因,也很难判断眼前的玻璃杯会在什么时候碎裂。最终,能得出的最清晰的判断,也不过是,玻璃杯自身结构脆弱,容易碎裂,恰如高贵或正常而理性的人类社会本性脆弱,容易变质,也容易走向战争。根据现有的研究,一战和二战都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当时和现在都没有谁有能力或能量改变走向。而战争会使社会变质,就像开水把生鸡蛋煮成熟鸡蛋一样。战争也使物种进化,进化之后,当代社会的抗压和适应能力要比当时强得多。这也是我们可能需要心怀感激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