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高中校园里的一个真实故事。教师本•罗斯本想通过一堂实验课使学生切身明白什么叫德国纳粹。为了实验他成立了 “浪潮”组织,提出一系列铿锵有力的组织口号,要求学生们必须遵守组织里的纪律,还专门规定了打招呼的手势,学生因游戏的心态而都自觉、绝对地服从着这些命令,而到了后来这些学生就习惯的会想象出来的一些“命令”,暴力威胁他人加入“浪潮”,并且互相监视和揭发,每个人却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连组织者罗斯老师也迷失其中,沉浸在权力欲望和他人的崇拜中。直到外界施以压力,罗斯老师才意识到事态的失控,马上果断结束了这短短5天的实验。
托德·斯特拉瑟(Todd Strasser),1950年生于美国纽约。他创作了140多部适合年轻人阅读的小说,另外还有多部备受赞誉的非虚构作品。他的作品大多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浪潮》,由该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引起极大轰动,在世界多个国家热映。
社会学老师推荐的电影,先看了书。看完书以后印象最深的是:要彻底质疑,永远不要盲目信任。 有一点,学生们接受并参与进浪潮之后,在学业上的表现甚至更好了,他们努力预习复习,写作业更加认真整洁,包括那些平时吊车尾不学习的同学,这让人误以为浪潮是好的。这让我觉得,是...
评分【阅读趣事】《浪潮》这部电影让我难忘,再加上最近刚刚读完《被禁锢的头脑》,让我很想读读《浪潮》这本小说,当我准备读《浪潮》这本小说时,忽然想起儿时有趣的担忧和害怕。 小时候我见过许多书呆子,他们留给我的印象不是那么好,因此我很怕自己也成为书呆子,也怕自己读太...
相较电影,这本书就是个食之无味的坑爹货。“他们那么喜欢老师为他们做决定”,“他们不假思索的说出答案,就像死记硬背,没有质疑”,说的不就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么?群体性的盲从,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仿佛一切都似曾相识,叫人细思极恐。
评分“【KU】我们对自己的行动负有责任;我们必须不断对自己的行动提出质疑而不是盲目地服从领导;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们将永远不会允许团体意识侵犯个人权利。”而这正是我们一直遭受的。
评分电影比书成功,在于电影展示了实验的深度和氛围,而小说的平铺直叙则像是一场闹剧。
评分主体故事还可以。多亏我有先读故事再看导读的毛病……前面代序先把电影版给剧透了个爽,再总结了点儿书里内容中心思想什么的,然后是一百多页小说,接着是真人回忆整个事件,最后译后记又总结了一遍全书。等于两小时看了五遍(手动再见)
评分集体需要什么:纪律、团结、行动、自豪,翻一个面,纪律是告密怀疑者,团结是孤立不参加者,行动是向反对者施加暴行,自豪是把形成集体之前的不平等转化为对集体之外的优越感。不要丧失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整本书都在这样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