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袁凌十多年来记者生涯中最为杰出的非虚构作品,叙述了十二个惊心动魄的灵魂故事,写出了一百位中国社会底层的人物故事。分为“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课”三个部分。其中,侧重于写底层人物对磨难与困境的挣扎,还有新旧一代关于故土的矛盾与争夺。更从无数个跌宕起伏的命运 回声中,为我们呈现了一片震撼的精神与生存景观。本书中的多篇文章曾经在互联网引起轰动,但碍于版面,这些文章都未曾以全貌呈现,本书是这批精彩作品第一次以全貌形式呈现给读者。
袁凌,1973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名作家、媒体人,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曾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归园雅集2014年度散文奖等。作品《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 届年度致敬。已出版《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在唐诗中穿行》等书。
碎片时间读的这本书,断断续续一个月才看完。 在这个全民娱乐,共筑大国梦的时代,这么赤裸的真实让人有点手足无措,不好意思。作者也很高明,用沉重的文笔把现象呈现给读者而不作过多的评价,不深究事件的成因,也不多探讨解决的办法。沉痛,深思,探究都交由读者。 ...
评分没有去专门搜索作者简介,但知道他是记者出身,我猜想还是一名社会新闻记者,这也就不奇怪了,整本书应该就是作者社会调查文章的辑子,把之前采访过的类型相似的内容精选、编辑,结集成书,搞成了这么一本浮皮潦草的悲惨大集合。全书看不到任何的剖析和洞察,只是将底层苦难人...
评分“即使一个人走遍了世界,也不会见过所有的艰难,永远有一些艰难比艰难更艰难。” 【本文原载“腾讯·大家”】 袁凌的写作,是对艰难时世的凝视——既不高屋建瓴,也不虚构同情,更不无端美化。作为一个常常反身自视的人,袁凌太清楚自己作为采访者的局限了: “我和同行们接...
真的不喜欢纪实文学用那么文艺的,书面的,华丽的词藻来堆砌。人间事只是发生,实在不必赋予那么多作者的感情,好像读者再有其他的感想都是多余。(没看完)
评分非虚构新闻写作,写到这种程度应该算不错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完全没有打动我。很碎,每篇都有好几组主人公,每一组一两千字,都是片段,比较难进入。但我记得《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好像也是类似写法,却完全没有类似困扰,不明白。总的来说,还是推荐看一看,题材特别苦,特别中国,怵目惊心。
评分资源极度稀缺和国家意志左右下的生活,被贫穷、病残、污染、毒品剥夺的生命,熬,活着。袁凌为不能发声的,发出了声音。走出马三家。守夜人高华。因为袁凌们,黑暗中也有了光。我男神。
评分里面的每一个个体,单独拿出来,都能赚人热泪;但当他们变成了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你会有种诧异的感觉,就是那些卑微、不公和苦痛,好像是平常的正常的,好像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但明显不是。群体的受害者虽然削弱了我们的感情,但是却是认证当下不公的方式之一。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多么的悲哀和无奈。作者也许没有改变什么的力量,但是作此书,正正是为卑微的力量,作无声的见证。青苔不会消失,只要世上还有,最后一个穷人!
评分《新京报》当年的同仁前辈袁凌的新闻特稿集,真实记录了在这个高歌猛进的时代里,为主流话语所遮蔽和漠视的边缘阶层的卑微生活。袁凌的文字表面上客观、冷静,但文字背后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敬畏,以及对于体制弊病和社会失衡状态的批判与愤怒,完全可想而知。字里行间,深得春秋笔法之精髓。即便只是他为弱者发声的这一举动本身,也足够赢得敬重。关于海子的那篇特稿,虽然跟其他文章的主题和气质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却写尽知识分子、文化变迁与那个特定时代之间的纠结,是我读到的关于八十年代的最好文本。虽然跟袁已经十多年没有联系,仍然以这条短评,隔空向他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