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与效率

动员与效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林超超
出品人:
页数:249
译者:
出版时间:2016-11-1
价格:CNY 4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41612
丛书系列: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计划经济
  • 中国当代史
  • 历史
  • 社会史
  • 中国研究
  • 上海
  • 林超超
  • 动员
  • 效率
  • 管理
  • 组织
  • 决策
  • 执行力
  • 绩效
  • 领导力
  • 流程
  • 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改革开放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低下的经济效益,给后人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发现同时期国家在追求效率上作出的努力。林超超著的这本《动员与效率(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认为,1949年后的中国是在短缺的社会资源基础上实现其工业化诉求的,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显示了中国计划经济和劳动激励的独。以生产指标构筑起来的指令体系和赏罚体系,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器;对劳动竞赛等群众运动式的生产动员方式的青睐,是国家常用的一种针对劳动者个人的激励办法。然而,这种激励机制在换来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是不可估量的效益流失。

作者简介

林超超,女,福建福州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基地班本科,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博连读,2013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基层社会与劳工政治。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史林》《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阶级身份与上海工人的物质生活研究(1949—1965)”(14CZS022)。

目录信息

跨过1949:20世纪中国整体研究刍议(代序)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几个概念的厘清
四、研究思路与论述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主干资料
第一章 政权更替与上海工业企业的改制
第一节 接管与改造
一、私营经济的恢复与改造
二、国营经济的建立与管理
第二节 从民主改革到生产改革
一、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二、私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搁置
小结
第二章 计划与效率:“大跃进”前的制度化管理
第一节 技术普及
一、学徒制度的演变
二、技工学校的培训
三、“先进经验”的推广
第二节 组织管理
一、计划管理
二、指标激励
三、内部监督
四、国家监督
第三节 劳动激励
一、生产动员与劳动竞赛的兴起
二、劳动竞赛的制度化
三、“难产”的经济激励
四、工厂里的政治文化
小结
第三章 动员与效率:“大跃进”中的计划管理失序
第一节 权力下放与指标体系的失控
第二节 技术革命与国家动员
第三节 “鞍钢宪法”与反制度化管理
小结
第四章 纠不了的偏:“大跃进”后的制度重建
第一节 “大跃进”之后的经济纠偏
一、指标收缩
二、精减人员
第二节 《工业七十条》的问世
第三节 试办托拉斯
第四节 “三五”计划的编制
小结
第五章 稳住生产:特殊年代的工业组织
第一节 “社教”运动中的工业组织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工业组织
一、革命与生产的拉锯
二、“工人造反派”的行动
三、计划管理的失常与恢复
四、“七二一”大学的兴起
第三节 “四五”计划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
小结
第六章 效率优先与上海工业企业的改制
第一节 政治变局与经济纠偏
第二节 打破.禁区
一、“洋奴买办”
二、“企业自治”和“利润挂帅”
三、“奖金挂帅”
第三节 理论重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扫读扫读。

评分

较之经济分析,更加偏向历史研究。在改革开放前,惯性思维是依靠政治动员踩油门以求经济发展,而不是借助科学原理。追根溯源,所有的领域头上都有政治二字,恐怕也是国家时至今日依旧的问题。

评分

出色,有一定理论,材料丰富。计划为什么玩不转。

评分

群众运动与计划体制下的科层制并不算是完全矛盾的:计划体制确立初期有利于让科层管理制的神经末梢深入到工厂基层,但后期这种制度化的科层制与群众运动的张力越来越大,在本身仍存在大量自然经济残余且缺乏计划体制所需人才的情况下,用急功近利的赶超战略去取代了计划体制所必需的制度建设,用“劳动竞赛”(实质为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之一种)取代必要的物质激励,到1958年远离苏联模式之后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结果就是产能扩张过快无效产能多、经济生产组织混乱收益效率低且工人苦不堪言,再重新整顿生产组织(管卡压)以后又因没有解决物质刺激与人员安置等问题激发工人不满,使得工人最终以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诸如工人造反派)做为对现有经济制度反抗的回应。同时意识形态以及上层政治因素影响使得计划体制建设缺乏连贯性,经济波动性较大

评分

很好的近代工业史研究。作者的博士论文。对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变迁与国家计划间的关系很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