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著名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青年时代的回忆录。全书始于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结束于1933年底,即哈夫纳在“候补文官营区”通过“世界观教育”之际,而那一年正是第三帝国元年。在本书中,哈夫纳着力展现了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青年。作为一个成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普通德国青年,作者生动描述了那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亲历的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这部大师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国难解的重重谜团,几乎令现代探讨同一主题的长篇大论均瞠乎其后。
——美国《评论月刊》
哈夫纳通过卓越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以生动逼真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德国普通平民的心理状态……其深刻的见解说明了希特勒如何得以大权在握。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这本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以难得一见的方式,精确而深刻地描绘出纳粹主义崛起的时代氛围。
——德国中部广播电视台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1907年生于柏林,逝于1999年,被公认为20世纪德国历史最重要的时代见证者之一。1938年移居英国担任记者,1954年以英国《观察家报》海外特派员的身份重返德国后,自1961年起先后为德国《世界报》《明星周刊》撰写政论专栏。哈夫纳著有一系列以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其中包括《解读希特勒》《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等。
终于看了《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看过很多版本的历史分析,然而宏观角度看总像是一个接一个突如其来的巨变,个人生活却道出残忍而漫长的真相:在十几年间,数百万人脚下的土壤是如何一点点流失,呼吸的空气一天天被抽走。而原本高尚温和的人如何一点点放弃自我,集体沉沦。 ”虽...
评分2005 / 03 / 09 政治學者曾描述:民意是一個走在街上的巨人,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引發巨大的影響,即使他不是有意如此。民意的確發揮很大的影響力,在現代化的民主社會裡,民意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但是,民意是什麼?民意所導向的結果,一定是好的嗎? 一次大戰是擦槍...
评分 评分魔鬼在每个人的心里面。 当犯罪后,没有惩罚。就像电影般,你突然拥有隐身的能力,你未必会走去杀人,但你会走到城中富豪家内把他的财富抢过来吗?或是到你那性感撩人的同学/同事家内偷看她的私生活吗? Yes, probably! 在文明社会里,我们不会杀人、迫害他人、抢夺他人的财...
评分原本了解德国历史,只是从历史书籍或者全球通史的角度去阅读,将视角更多的放在了政治、战争与思想,甚少从亲历者的角度去阅读历史。 若说德国给予世界的贡献,那便是哲学界的康德、美学界的黑格尔、设计学界的包豪斯以及法学界的民法典……这一切表现出了德国人善于思辨和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阅读时环顾四周不寒而栗。当年哈夫纳凭“精神上的嗅觉”确定纳粹是自己的敌人,说出“最恐怖的现象之一就是:施暴的一方没有凶手,受难的一方没有烈士”,现在的人们能认出风暴,遏止风暴吗……
评分只要你自己不倒下,就没人能让你倒下!
评分这书前半部分写的有点啰嗦,进入中后部分文笔精炼了起来。对标《旁观者》作者是同时代的人,但本书远远没有《旁观者》精彩。这大概是自传和旁观,为别人写小传的区别吧。因为《巴比伦柏林》这部德剧剧,对一战后的德国产生了兴趣。接着看了男主另一部剧《我们的父辈》。本书有许多地方都让我脑海中闪现《我们的父辈》里的片段。普通的德国青年裹夹在历史洪流中迷失方向,幸运的人保住了性命,流亡国外或战争中幸存,不幸的人则中途失去性命。书中记录一战到二战之间整个社会集体的癫狂与迷茫,嗅出熟悉的味道,何止德国曾至如此呢。
评分历史有些地方真的都很相似,比如"同志般的团体生活"
评分前几天忙着写小说,忘了评~代入感极强烈的一本回忆录,时不时因泪目而不得不暂停阅读。无论是历史(对作者来说是时局)的剖析,还是个人的情感。祖国局外人的感受太过相似,要是见到活着的哈夫纳,一定会有想同他彻夜长谈的冲动。想写书评,又怕自己的垃圾文笔玷污了哈夫纳的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