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是英国经验论代表人物贝克莱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发挥了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不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在被人感知的范围内存在,物质只是人的各种感官知觉的一些印象或观念的结合体。书中的海拉斯借指古代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主张者,而斐洛诺斯直译就是“爱努斯”。“努斯“即希腊语中的心灵灵魂,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作者在本书中所要维护和阐发的,就是作者以“怒斯”统摄存在的著名哲学主张: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本书以对话体阐发该原理,整个作品显得活泼流畅,因此比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更具有可读性,观念的阐发也更加完整和逻辑一贯。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为近代英国(爱尔兰)著名哲学家,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著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等,均成为当时英国各大学热烈讨论的话题。1734年被任命为爱尔兰基尔肯尼地区主教,任职18年,仍一直致力于哲学思辩,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新学院。贝克莱在《视觉新论》中继承和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心理联想主义传统,在《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中则系统阐发了他的著名哲学主张:“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贝克莱在其后来的著作中还进一步阐发了其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主张。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心哲assignment. 总算是哲学入门了,认认真真地跟随逻辑线,尽力地搁置了我的先验偏见,终于感受到了黑屋子里找黑猫的魔力。 上帝是柏克莱的机械降神,科学或许是我们的机械降神。
评分贝克莱的精分诡辩现场,相比之下,笛卡尔实在太可爱了。
评分叔本华认为,现实与观念的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最深刻的两个问题之一,人身上有一种重要的天然导向错误的倾向会使我们很自然地太看重客体,难以识别出认识中有多少是源自主体的。洛克率先从客体中“解放”出声、色、味和气之类的“次等性质”,认为它们并不属于物质本身,只是我们心中的感觉,但洛克认为广袤、形相和凝性之类的“原始性质”,总与物质同存。贝克莱的思想在这点上显得更为彻底,坚决否认物质为心灵以外的本质:“如果物质系指心以外不能思想的实体而言,那么物质是不存在的;如果物质只是指一些可感物,它的存在只在于被知觉,那么物质是存在的。” 所谓“物质”,离了可感的性质,就只是个幻影,“如果你要把柔、湿、红、酸种种感觉都去掉,那么这就无异于也把樱桃去掉。因为樱桃并非异于这些感觉的一种东西。”
评分浅金色贝克莱
评分给贝主教贴主观唯心的标签实在是不妥。想起来之前老师说,中国不管什么哲学都喜欢首先判断是唯物还是唯心,然后就觉得唯物是好的而唯心应该批判,人们可以怀疑一个哲学家理论的正确与否,但是绝不可怀疑一个哲学家的智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