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的人都能意识到:他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脉。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尤其对"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在中国官僚作风与技术的背后"及"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等几篇论文做了较大的改动;去掉了原书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讲演记录《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则因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这几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翟学伟,年生于南京,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法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独立思考如何建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方面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论,在社会与行为科学的本土研究方面颇具影响力。代表作有《中国人的关系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等,现为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问题,应该怎么去诠释?首先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的是,直接套用西方既定的理论,概念虽然表面上似乎说的通,但是本质上是缺乏解释力的,这种似通的现象也和西方社会学研究最初就持有的世界性视野相关。其次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本土化研究”,从这个“化”字...
评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问题,应该怎么去诠释?首先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的是,直接套用西方既定的理论,概念虽然表面上似乎说的通,但是本质上是缺乏解释力的,这种似通的现象也和西方社会学研究最初就持有的世界性视野相关。其次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本土化研究”,从这个“化”字...
评分中国式人际关系 中国社会和组织的结构,正好是家庭结构的翻版和推延。人情从家庭向社会泛化,只是社会上的人情已经没有了血缘基础,人情关系从原先的必然性变成一种或然性,从原先的“亲”变成“义”再变成“利”。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心理上的认同越来越比实际上的角色关系重要...
评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几句古文仍然记忆犹新。稚龄之时,学校便分发了几大本蓝色的教材,内容不外乎是四书五经,要求我们每日诵读。及复初中,从大陆来的班主任许是感慨小岛人民生活太过闲散,不知尊师重道为何物,便用班费为每人购置了一...
评分喜欢翟学伟的书, 语言舒服,文笔流畅,意义深刻。本书对于社会学专业学人与普通读者了解社会现实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我还是对论文集这种东西有些反感,虽然有不少衔接的篇章,但仍然像是在散打。略显浮躁。
评分农耕社会土地不能移人口不流动导致人际关系追求长期稳定为人处世加重情的成分。宗法制令人看重血缘关系无法理解社会对立面的个人是什么样子。它们之间只能是依存关系。儒家立足点不是理是情,认为只有得了理还做了让步才合乎人情。算账不通人情。人情应算不清、欠不完才能持久的继续下去。儒家的礼令人情不再是真实情义,成了象征表示,即做戏。感恩戴德礼尚往来,总是同“欠”相联系。恩情中的欠最有中国特点,如果这个欠能计算清楚,就回到理上,容易了清利害关系。亲密的团结性倚赖于各分子间相互拖欠着未了的人情。认为用儒家伦理可以控制人的行为是理想化,儒家倡导的服从权威,实际操作中是有条件的。建立在家庭模式上的儒家体系只想体现个体和集体的相互依赖性。但家庭财产不实施均分,集体主义倾向就会消失。群体未必分裂解体但会阳奉阴违的内耗
评分翟先生废话太多了,看到中间我几乎快一目十行了,脑子里生出:“啊,这就是那种没有灵气的学者的样子罢,叫人惋惜”,直到看到最后一篇,才看出先生确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深思。 这本书除了需要结合翟先生说的那几本经典之作来看,我觉得更需要的乃是秦晖的《传统十论》,其法家的大共同体对国家架构的演化推动,宏大叙事,与翟先生的微观-宏观-连续统社会学或可互相参照,多有启发。
评分本土研究绕不过的著作
评分对“人情”、“面子”、“关系”、“宗法”等概念让人发指的历史文化详解让这书更像是词典,薄薄的一本书装那么多概念怕是噎死不少读者,像干啃大白馒头,仅围绕概念辅以少量实例,颇不3D。就了解当代国人人情面子关系而言,不如《礼物的流动》清晰简单明了,不如《跨越边界的社区》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