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的人都能意识到:他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脉。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尤其对"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在中国官僚作风与技术的背后"及"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等几篇论文做了较大的改动;去掉了原书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讲演记录《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则因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这几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翟学伟,年生于南京,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法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独立思考如何建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方面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论,在社会与行为科学的本土研究方面颇具影响力。代表作有《中国人的关系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等,现为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翟老师为人严谨,治学讲究,文风犀利,可读性与深度俱佳!修订版加了翟老师在北大的讲座,更加生动,近几年读过少有的有趣味的学术专著! ps.写了这么多竟然还显示字数少啊!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够了吧……
评分喜欢翟学伟的书, 语言舒服,文笔流畅,意义深刻。本书对于社会学专业学人与普通读者了解社会现实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有普通人都常识般地知道:有时候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和建立起人脉的...
评分中国式人际关系 中国社会和组织的结构,正好是家庭结构的翻版和推延。人情从家庭向社会泛化,只是社会上的人情已经没有了血缘基础,人情关系从原先的必然性变成一种或然性,从原先的“亲”变成“义”再变成“利”。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心理上的认同越来越比实际上的角色关系重要...
评分中国式人际关系 中国社会和组织的结构,正好是家庭结构的翻版和推延。人情从家庭向社会泛化,只是社会上的人情已经没有了血缘基础,人情关系从原先的必然性变成一种或然性,从原先的“亲”变成“义”再变成“利”。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心理上的认同越来越比实际上的角色关系重要...
论文集,有真精神,有新见地,敢言积弊也知其所起,稍有不爽是太介意东西之别太絮叨本土性格。掩卷抬眼,世道仍常,该走走,该逃逃。
评分人情的限制
评分记得2008年左右政治学学者基恩来,他已经知道了“guanxi”和"mianzi",说明这个议题已经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新版的增补很有必要。私下认为,有关中国的部分都有道理,可是关于西方的部分,有些判断过于绝对。现在要研究的恐怕不是中西之间的差别,而是一个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形态的改变对于原有心态的冲击。
评分有创新有诚意的本土研究,就是论文集的形式有点不好理清不同篇章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人情和面子同权力的勾连是有差异的。人情是在报和欠的过程中获得的权力,是交换的结果(比如送礼),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而面子是在关系的关联中获得的权力,可以是无交换发生的结果(比如沾亲带故)。但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之处是,无论它们如何运作,其效果都是为了建立与他人的特殊关系(有私交和交情),并将社会生活的意义寄托于此。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中国人在情理社会中借助人情和面子的运作,放弃的是规则、理性和制度,得到的却是不可估量的社会资源、非制度性的社会支持和庇护及以势压人的日常权威。”
评分农耕社会土地不能移人口不流动导致人际关系追求长期稳定为人处世加重情的成分。宗法制令人看重血缘关系无法理解社会对立面的个人是什么样子。它们之间只能是依存关系。儒家立足点不是理是情,认为只有得了理还做了让步才合乎人情。算账不通人情。人情应算不清、欠不完才能持久的继续下去。儒家的礼令人情不再是真实情义,成了象征表示,即做戏。感恩戴德礼尚往来,总是同“欠”相联系。恩情中的欠最有中国特点,如果这个欠能计算清楚,就回到理上,容易了清利害关系。亲密的团结性倚赖于各分子间相互拖欠着未了的人情。认为用儒家伦理可以控制人的行为是理想化,儒家倡导的服从权威,实际操作中是有条件的。建立在家庭模式上的儒家体系只想体现个体和集体的相互依赖性。但家庭财产不实施均分,集体主义倾向就会消失。群体未必分裂解体但会阳奉阴违的内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