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最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书中观点极具国际视野,在重点关注欧美电影理论演进的同时,也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理论观点,并依据不同地域与文化描绘出各自的独特发展。在理论解读中,本书还时刻关注理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哲学基础,是深入了解世界电影理论的经典读本。
罗伯特·斯塔姆(Robert Stam),当代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研究学系教授,从事比较文学、电影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有《电影中的文学》《文学和电影》《绝想欧洲中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与媒体》等专著。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对不起,我太菜了
评分为什么评论都说那么好,感觉只是解释了各个名词啊
评分stam的中文版竟然隔了十几年才从台湾漂洋过海过来(?)这种电影理论史的批判版图也许就应该一把年纪的见证人写,所以有种听故事的感觉。stam对metz的忠诚让人有种重读metz的冲动
评分找本好的电影理论就很难,不停把各种书的掺合在一起,所以这本的牛逼之处就在这里,一本书包你考试。但,矛盾的是,这本并不基础,也就是你依然需要简明扼要的理论结构,比如杨远樱彭吉象陈晓云等人的大学教材。但我很喜欢这本,毕竟综述写得出彩和有见地是最难的,与自创一种理论无异了。三星半。
评分巴赫金大法好,狂欢化、对话充斥整本书,所有的理论不断沟通交融弥补彼此的不足,爱因汉姆的缺陷论和后电影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发展形成对话,俄国形式主义和布莱希特的自反性、波德维尔的认知理论形成对话,而俄国形式主义以及新批评的专注于纯粹本身和结构主义的共时性一同让电影研究更偏于电影文本研究但是忽略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机制,和前两者一样偏向风格的作者论也忽视了技术和社会的层面,从具有颠覆意义的马克思提供了电影进步的可能性但是专注经济的整体结构却忽视了个体观影本身的复杂差异,像国家,种族,性别的不同.....等等理论的对话最终指向一个焦点,电影理论是开放性的需要理论历史化,也需要历史理论化,种种机制与差异全都应该考虑进去,不是多元主义与唯我独尊的争辩,而是某种将废料放进水中煮到沸腾时产生的新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