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最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书中观点极具国际视野,在重点关注欧美电影理论演进的同时,也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理论观点,并依据不同地域与文化描绘出各自的独特发展。在理论解读中,本书还时刻关注理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哲学基础,是深入了解世界电影理论的经典读本。
罗伯特·斯塔姆(Robert Stam),当代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研究学系教授,从事比较文学、电影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有《电影中的文学》《文学和电影》《绝想欧洲中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与媒体》等专著。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大致说来,大陆学界主流的电影理论书籍(如各校考博书目)依然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译介的前1968阶段,这本书则直接推进至2000年左右,更兼有美国人特有的开阔和清晰(Robert Stam本身就是当代电影理论的重要参与者)。不过因为年代和篇制,对现象学、德勒兹派、媒介考古学等重要方向都着墨有限;同时,陆版保留了台版译法如“格拉姆希”(Gramsci)、“制码”(encoding)等等。
评分像面多棱镜一样对理论史解读,相当惊艳
评分大致说来,大陆学界主流的电影理论书籍(如各校考博书目)依然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译介的前1968阶段,这本书则直接推进至2000年左右,更兼有美国人特有的开阔和清晰(Robert Stam本身就是当代电影理论的重要参与者)。不过因为年代和篇制,对现象学、德勒兹派、媒介考古学等重要方向都着墨有限;同时,陆版保留了台版译法如“格拉姆希”(Gramsci)、“制码”(encoding)等等。
评分抱头痛哭,写了2万多字的读书笔记……
评分其实全书的框架是简单的,有关文本分析的一系列方法论都是广为人知的(学术圈内),可以因文本而异就每一种媒介类型开展阐释,差不多都谈到了,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多元文化主义、酷儿理论、后殖民话语、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认知理论、新形式主义、后分析哲学、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还有伟大的精神分析、符号学分析、普罗普的N种叙事策略,陌生化、互文性、延异、自反性、视点、文本盗猎、隐喻、缝合、蒙太奇,所有词汇都可以从一部或庸俗或伟大的电影中劈开一个全新的视角。所以我认为写影评是一个难度系数不算太大的职业,关键在于观念的诱导,大众的电影鉴赏力之低,又可以将这个职业神化,要识别这种诱导需要量的积累,电影类型何其多哉,作者型导演亦不胜枚举,我们要多看,就是为了避免被诱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