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这本书中,卡伦•霍尼把神经症患者的人际关系倾向划分为“亲近人”“逃避人”“攻击人”三种形式,又称为“自谦型”“脱离型”“夸张型”。常人也会运用这三种模式,但是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这三种倾向都是强迫性的,不由分说的,一旦某一倾向占了优势,则是绝对而不能自由切换的。另外,不同于一切从童年经验里挖掘根源的弗洛伊德,霍尼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神经症系统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它自成一体,独立并且随时随地发展变化。例如它会被挫伤,然后不经由当事人的意识发现而能自动重生。恰如出卖灵魂给魔鬼的神话所述,神经症患者为获得“永恒”“无限”“伟大”“光荣”,与魔鬼签约,却付出了一生囚禁于内心牢狱的惨痛代价。
在解释人的内心根本冲突方面,霍尼把人的核心矛盾分为两个,一个是“自谦”与“夸张”的倾向间的矛盾,另一个更为根本的也更为隐蔽的,是“理想自我”与“真我”的冲突。在这里,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超我”之克制“本我”,而是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认为“理想自我”残酷打压“真我”,而“真我”又殊死搏斗顽强求生才是一切的根源。《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堪称作者晚年的集大成作品。
作者简介:
卡伦•霍尼(Karen Horney,1885-1952),美国德裔女精神分析学家。
1912年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后求学于弗洛伊德的朋友亚伯拉罕(Karl Abraham)。1932年移民美国。卡伦•霍尼今日已被公认为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她的重要著作有《精神分析新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以及她去世后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等。
很久以前看过一本心理学的书,是弗洛伊德的弟子Karen Horney所著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又名《自我的挣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本书的精神分析更多地着眼于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与人的关系,所有“人”更加关注的“尊严”及“意义”等问题,而不是...
评分曾有段时间特别迷恋K• Horney的理论,以下阅读心得与大家分享。 关于她的书。 《精神分析新法》和《女性心理学》对她的学术定位来说非常重要,但不建议普通读者阅读。 《自我分析》文如其名,可读可不读。 如果想读三本:《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我们内心的冲突》,《...
评分大部分人都会耳提面命过别将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别将自己的生活与别人优越的部分相比,而应该整体全面地看待自己于他人,虽然他们知道这种劝告是正确地,但却无法遵循,因为他们扭曲的见解并非是一时的疏忽或智力上无知的表现,而纯粹是情感的盲目所致----即因内心潜...
评分跟我第一次读《我们内心的冲突》体验完全相反,弗洛伊德是悲观的精神分析,但卡伦的乐观哲学让我很焦虑。对三种神经症人格的分析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求一个非我(神我)的存在”。进而“非我”批判、要求“实我”。但是追求“真我”又是怎么判定的呢?这种乐观同样作为一种要求,在时时刻刻地审视“实我”,难道“完全地摒弃要求”“追求真我”“释放真我”就不会带来另一种“要求”的产生吗?然而“真我”“非我”“实我”三者的界线和交替变化的轨迹又是什么呢?以及“真我”如果本来就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期望的投射的话?如果抛开这三个基本概念不谈,仅仅是画一个“认识真我”的大饼,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一个真正处在焦虑之中的人,大概也会像我读得手脚不知道往哪里放,毕竟再大力气的人也是举不起自己的。
评分读了两个月,像一场救赎之旅。
评分这个翻译…嗯…希望能有机会看比较好的那两个版本吧。
评分读了两个月,像一场救赎之旅。
评分先在kindle读了李明滨翻译的前四章,发现划线超上限了,于是到微信读书从头读了贾宁的版本,基本翻译稀烂。忍着用几天读完,画了许多笔记。又把李明滨的前七章再看了一遍洗眼睛。这样意外地刷了几次,整个感觉逐步清晰了。等有空整理笔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