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漕运

明代的漕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
作者:黄仁宇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304
译者:张皓
出版时间:2015-10
价格:3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590938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黄仁宇
  • 明朝
  • 漕运
  • 中国历史
  • 经济
  • 明史
  • 【美】黄仁宇
  • 明代历史
  • 漕运制度
  • 经济史
  • 交通运输
  • 古代中国
  • 官府管理
  • 粮食运输
  • 河道治理
  • 封建社会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许多学者认为,每个王朝崩溃时,政府机器毁坏的第一个迹象就是对水利问题的忽视。由于漕运不能再进行有系统的输送,大明帝国才失去了活力,直至最后崩溃。这是真的吗?

本书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全书以扎实的数据和考证为基础,还原明代的漕粮运输图景和漕运管理方式,并由此触及明代的政府模式、官场惯例、经济制度、地理环境、工艺技术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它揭开了明廷依靠漕运作为国库收入主要来源长达两个世纪这一现象背后的主导思想观念,更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为何一个政治、经济、环境都远优于西方的国度,却未能迎来现代文明的曙光。

编辑推荐:

1、本书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从经济角度而言,大运河对明朝发挥着命脉的作用;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审视,1368年至1644年间发生了许多事件,中国却错过了这段使人奋发的岁月。本研究能够发现一些线索,为人们的思考提供帮助。许多学者研究,大凡一个王朝的灭亡,其中一个迹象就是对水利的忽视,大运河后来无法进行有系统的输送,是否证明了大明帝国的崩溃?史家黄仁宇在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大运河(漕运)对明朝的国家财政发挥着命脉的作用,它是京城和江南之间唯一的交通运输线,所有的物资供应都要经过它,大运河有它绝对的历史意义。明代漕运问题涉及明史中的许多因素,如官场惯例、国民经济、地理环境和工艺技术等,都密切关联着漕运的运作。从明代帝王、大臣管理漕运的方法中,我们可以推断描绘明代的政治体制、政府模式、财政政策以及社会风俗和统治思想。

作者简介

黄仁宇 (1918-2000),知名度最高的华人历史学家之一。生于湖南长沙,1936 年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曾于抗日战争时期辍学并加入国民党军队,1950 年退伍后赴美求学于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4 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 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9 年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现代中国的历程》《黄河青山》等畅销书。

译者简介:

张皓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政治史。

张升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明清史。

目录信息

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
第三章 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
第四章 漕粮运输
第五章 宫廷供应品的漕运
第六章 征税、商业、旅行和劳役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一、印版图和草图
二、《明实录》中所记载的输送到京师的漕粮
三、《大明会典》中所记载的几省和南直隶几府州的漕粮份额
四、几个内河河港的税收份额
文献目录注释
前言及正文中的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英汉对照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明廷在处理运输问题和具有重要性的国家事务时,采取了一种在传统中国以农为本情况下所形成的特有的方法。即稳定性的地位总是超越发展和扩张。” 第七章总结里的这句话阐释了,为什么漕河运输并未起到繁荣沿岸经济,却反而劳民伤财,让百姓陷入于花样翻新、巧立名目的赋税困...  

评分

生于江淮之间,曾经是漕运最为繁盛的地段之一,所以一直对大运河/漕运有浓厚兴趣。 黄先生大名早已听闻,故此找来了这本书来读。由于是博士论文,学术更为规范严谨,资料丰富,对于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只能很粗浅的阅读和理解了。 本书较为细致地描绘了明代漕运的运行状...  

评分

很多人读不太懂,或者说没有毅力读下去。本身是篇论文,但我认为还是很反映了明朝的对结构化官僚体系的坚持态度,但绝对不能割裂的去读它,今天从书架里翻出来钱穆老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配合着理解理解也许会有好处。 特别请注意所谓“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辩...

评分

几个“老资格”的老家伙翻译完之后还牛气轰轰地写了个译后记,掷地有声,仰望苍天似的。 黄仁宇用英文写的时候,为了照顾外国人的阅读习惯,除了“石”和“两”,把计量单位都改成了“盎司”。 如果真是负责任的翻译兼老教授,为何不能把一些计量单位再改成中国人熟悉的?—...  

评分

这本书大概因是在国外大学申请论文,文风西洋化,感觉似乎多英语逻辑的句式结构。个人感觉杂杂而无纲领。 至于结论,漕运实际是帝国利益机制的分配,从此脉络整理似乎更清晰可辨。国家政策或者制度都会形成利益机制。如漕粮数值的多少必是中央与地方乃至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  

用户评价

评分

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援引了很多数据,力图通过明代漕运系统来剖析明帝国的官僚体制和经济政策。从中可以看到中央与地方的貌合神离、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官员的冗余、财政的混乱。最后的结论稍简略,漕运本身的运作很复杂,有待进一步的史料分析来得出中肯的评价。

评分

数据为王

评分

[060]

评分

真心是本好书,比他后面那些书要用心的多,有老师盯着还是不一样。历史学者喜欢从一个侧面为纲,由点及面,论及全局。作为系统的一个部分,就像网络一样,只要是联通的,从什么地方出发都可以遍历。但是,网络里面总有些关键的节点,统领全局。漕运,我想应该可以算是一个这样的节点。不过,看完全书,一个疑问越加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明廷,及清廷……禁海运?有谁有推荐的书说这个问题的吗?

评分

中国南北疆域幅度广阔,有明一代的汉庭,更是以天子守国门,对京师的供应问题催生出大运河上的漕运。然而作为国家南北交通干道,漕运并未活跃国民经济和授利平民大众,其主要是为穷奢极欲的宫廷及其从属官僚提供服务。因为牵涉面广,反而成为尾大不掉的肿囊,抑制了全国经济发展,昂贵的运输费用逐步摧毁了漕运作为军事供应手段的功能, 同时,历来僵化的、追求稳定性的思想观念,严重限制了明庭的财政经济计划,最后因战事彻底耗尽了明廷的国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