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介绍了读中国历史,最贵通识。黄仁宇以专栏漫笔的形式,解读从先秦到元末的关键人物和时代转折,很多看来不合情理的事物,在长时期的眼光之下,拼合前因后果,都有其不得已之处,耐人寻味。中国是个大陆性格浓厚的国家,与西方和现代社会差别甚远,如何脱胎换骨,也是作者切问近思的关键问题之一。
黄仁宇(1918年—2000年1月8日),历史学家。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战争爆发后,时仅就读大学一年级的黄仁宇决定辍学,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期间结识田汉、范长江等人。后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凭在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所修的学分获密西根大学的取录,攻读新闻系,1954年获学士,1957年获硕士,其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6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剑桥中国史》、《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集体研究工作。
“政治初期早熟,以熟读诗书之士人统治大量农民,无法应对变数,所以才强调均一雷同”。还是大历史观。其实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一团乱麻,近代史的兴趣更大。《万历十五年》算是第一部完整看下来的历史书,其实也是因为看起来不累。黄的大历史观的一个核心概念在那本书里就提到...
评分最近读了黄仁宇先生的这部作品,对所谓的历史观稍稍有点感悟。故写下记录下。 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征伐外,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灾难。所以众心归一。但其统一的客观条件不止如此,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的黄河流域是一个水患多发的地区。而任...
评分花了1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黄老按照他独创的大历史观把历史划分为三大帝国--秦汉、唐隋宋、明清 按照时空线索对每个朝代中一重要人物或重要时间为章体,洋洋洒洒的从春秋写到与元末。阐述早熟的中国政治为何没更早的步入现代化。中国重农轻商的历史背景(这其实也是中国本...
评分读了《万历十五年》以后,渐渐对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感兴趣,于是接着读《中国大历史》和《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赫》出版于1989年10月,《中》则出版于1993年,较《赫》书晚一段时间。实际上,我感觉《中》是对《赫》一书的补充,《赫》谈历史只到元顺帝为止,而《中》则一...
评分读此书令我甚觉畅快。原因有二:一是每篇从一个著名历史片断切入纵深,无长篇巨制之劳形;二是以闲谈笔调娓娓道来,且文笔凝练优美。每篇虽为断章,全书却“形散神聚”,反复探讨着一个核心问题:古代中国因赈灾治水及防“虏”的需要,在公元之前完成了统一,在政治上成为一种...
到元朝结束,不包括明清
评分黄老对自己提出的“间架性设计”和“数目字管理”蜜汁执着,就像他指出历代执政者企图用简单的数学公式和道德建设来治国理政一样,黄老也把自己的两项观念用来解释历代出现的问题。本书不伐一些未曾意识到的历史观点,比起大历史真的有料许多。还是要坚持整理一下(因世界杯拖慢了整理进程@_@)
评分作者从西方现代管理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的演化,欠缺之处是没有考虑到各朝各代当时的情况,所以有些章节读来有生搬硬套之嫌。不过,这样的尝试好比在中西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疑是很新颖的观点,值得后人更为深入的探究。
评分散文性的历史解读
评分适合中小学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