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紧紧围绕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讲述晚清政局的历史读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胜迹,皇宫御苑、王府宅邸、街头巷尾,都曾经是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活动的舞台。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叙述,再现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等亲王重臣、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闲破闷的京华掌故,更浸透着史学行家的功夫,发旧思而生新意。
全书约配两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书名“天公不语对枯棋”,典出沧趣老人陈宝琛的诗作“感春四首”,是诗人对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事危机的浓缩概括,作者移作本书书名,因为书中描写的诸多事件,正是发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
2006年初版,深受读者欢迎。此次改版新刊,作者对部分内容、图片做了调整、修订,面貌一新。
〔专家学者推荐〕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题的著作众多。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来写这一内容,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读来引人入胜。
——赵启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专业、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京华掌故,史学行家写的散文作品。发旧思而生新意。
——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流连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相当复杂,也相当有趣,作者有很会讲故事,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舒服。不过,这部书的好处不止是消闲破闷,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写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锋芒。
——小宝 书评专栏作家
姜鸣是个有历史眼光的敏感游客,我所喜欢的,是他那种糅合了游记与历史探究的写作方式。有了历史沉淀下来的分量,最不显眼的地方顿时也显现出非凡的意义。
——梁文道 香港作家 传媒人
姜鸣 1957年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做过工人、大学教师、证券公司高管。现任上海国盛(集团)副总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1990、2002、2014)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995,增补本即出) 《被调整的目光》(1996) 《天公不语对枯棋》(2006)。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作者将北京的遗迹与历史相结合,以迹带史,以史说人,写法很棒!之所以说是“迹”而非作者自己及一干书评家所谓之“景”,是因为不少作者当年踏访之迹早已在北京的城建大潮中灰飞烟灭。这不禁让我想到近年来勃兴的Daesh,以宗教的名义毁灭人类的文明遗存...
评分题记:翻开内页,才知书的作者姜鸣是江浙同乡,也是证券业同仁,并且还是同行,在一个相同生存生态下有共同爱好的同路人。看来史学票友是越来越多,爱好、专业和工作有偏差也是人之常态。生存糊口是硬道理,爱好兴趣只好屈居暇余副业的位置。人生之无奈可见一斑。有爱好且能成...
评分有感李鸿章的无奈,有感那些泛泛空谈的官员们的冠冕堂皇!只是作者可能是被体裁和篇幅所限制对有些已经触机到的话题未能深入摊开来讲,很是可惜!
评分内容嘛,如果不是银河证券上海公司的书记这一身份,恐怕此书也无偌大阵仗. 实在是因为太象业余爱好者的游记,并且成文之日甚至在十年前.现在看来,很多词汇都已经过时.只能说该书性价比不甚合理. 不过是作者自己的风雅之书而已.旁的人随便翻翻就好.
评分书名和副标题都十分的吸引人,但文章就并没有完全扣题,确实只是作者在报纸副刊上发表的一些游记,散文类的文章。实在配不上如此沉重的标题。当然单看文章的话,也还行,可以一读。
对历史专业的人来说太浅,但对从小被历史教科书和媒体洗脑的普通读者来说,重新认识这段历史和人物,也是蛮好的,起码激起我对照当下和读清史的兴趣了。
评分一般,不如宣传和想象中好,辜负了一个好题目
评分姜鸣的经历很传奇,是复旦历史系高材生,职业却是国企老总,业余研究清史,但声名显赫,这本是80年代末写的游记类随笔,点评晚清人物,夹叙夹议娓娓道来,文笔好的令人很难相信这居然是证券业大佬!既有旁征博引的深厚学识功底,又有洞悉历史人性复杂的穿透力,更可贵的是饱含人文情怀,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评分翻阅。现在已经不需要读这样的东西了。
评分作者写书下了力气,不仅仅是探访实地、左右征引,更重要的是对史料的选材拼接,明显用了心,不是仓促成文能有的格局。书里谈到的北京,现在更是物是人非了。对康有为的考据文章值得一读,可以见出当时朝廷大臣都是棋子,相互间有些不知深浅,牺牲起来更是毫不含糊。这类文章,多多益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