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有兩個時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而發生與外部世界(異域)的頻繁遭遇,進而相互影響並導緻劇烈的文化轉型。第一個時期是南北朝,因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興盛而導緻對中亞、南亞、東南亞的“發現”,求道的僧人如法顯等等遠行印度求法,居外十四年,途徑三十餘國,歸國後除帶迴經文外,還有記錄個人經曆的遊記《佛國記》傳世;而當時還被北方高門顯貴視為化外蠻夷之地的長江之南,隨著東晉被迫南渡後精英士大夫的重新“觀看”,變成瞭陌生又新鮮的“風景”,王羲之等的“蘭亭雅集”和謝靈運的山水詩應運而生。
另一個時期是19世紀的晚清,西方的船堅炮利帶來瞭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西學東漸,也讓國人對走齣國門、走嚮世界生齣無窮的遐想和行動,進而開啓瞭一個世紀轟轟烈烈的文化轉型和社會巨變,這是我們更為熟悉的。
田曉菲
1971年生,齣生於哈爾濱,在天津長大。她13歲從天津13中學直接升入北京大學西語係讀英美文學專業,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係。1998年6月,田曉菲從哈佛畢業,並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哈佛大學教授。
这是一本关于想象和行旅(不得不佩服田晓菲措辞的熟稔,不愧是以少年诗人成名的天才少女;她用“神游”一词作出了极其精到的概括)的书。当我们在谈论旅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以体验而言,有新鲜、刺激,也有熟悉、日常;以经历而言,有猎奇、惊险,兼之恐惧,也有参合、比较,...
評分今天又读了一遍田晓菲的《神游》,还是觉得谈论这一段的文学,她写得比较好。前三章是讨论六朝的,第一章是东晋时代的整体,第二章讲了一点王羲之,主体是法显行记,第三章是谢灵运。核心的关注点是作家感受事物的方式。这个点在《烽火与流星》的第四、第五两章已经发展出来,...
評分今天又读了一遍田晓菲的《神游》,还是觉得谈论这一段的文学,她写得比较好。前三章是讨论六朝的,第一章是东晋时代的整体,第二章讲了一点王羲之,主体是法显行记,第三章是谢灵运。核心的关注点是作家感受事物的方式。这个点在《烽火与流星》的第四、第五两章已经发展出来,...
評分今天又读了一遍田晓菲的《神游》,还是觉得谈论这一段的文学,她写得比较好。前三章是讨论六朝的,第一章是东晋时代的整体,第二章讲了一点王羲之,主体是法显行记,第三章是谢灵运。核心的关注点是作家感受事物的方式。这个点在《烽火与流星》的第四、第五两章已经发展出来,...
評分今天又读了一遍田晓菲的《神游》,还是觉得谈论这一段的文学,她写得比较好。前三章是讨论六朝的,第一章是东晋时代的整体,第二章讲了一点王羲之,主体是法显行记,第三章是谢灵运。核心的关注点是作家感受事物的方式。这个点在《烽火与流星》的第四、第五两章已经发展出来,...
John Berger之「Ways of Seeing」的中國古典文本演繹,正如第五章論述一樣,並置產生的鬆散的聯繫,未必能指嚮論題的解決,但是問題意識非常讚,在書寫異域時,有沒有可能跳齣那些已有的修辭套路和主題陳規?快點主動走齣去吧。#壹陸讀#046
评分以往閱讀國人看世界的筆記或詩文,從來不曾嘗試過從作者提供的角度切入,此書為今後的閱讀打開瞭一扇窗,或者說有指南的功效。另我驚奇的是,邁剋的那句“我看見的你是我自己”居然又適用於此,難為他寫齣來這萬年金句。讀此書都是在帶娃的間歇,並不連貫的閱讀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對它的吸納,擇日當重讀,也值得重讀。當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時,隔斷時間都需要這樣一本以過往閱讀經驗來檢視會覺得有點甚至完全陌生的書來提神的,閱讀太安逸瞭不好。
评分東晉時代的觀想一麵重視主觀想象、依賴心眼而非肉眼,一麵認為真理必須經由具體可感的物質媒介(文字、畫作)進行呈現;中古時期的異域之旅依循今/古和天堂/地獄模式,前者見諸徵行賦和徵行記,後者在抵達極樂世界後又被喚起思歸的情緒,永久地延宕瞭修行的完滿;謝靈運的詩歌之所以被稱為煉獄的詩,此處的煉獄實指具有過渡性的中間地帶;晚清時期對西方的觀看修辭模式分為功利型和好奇型,寫作模式既是天堂/地獄模式的餘緒,又反映齣對建立在差異和隔離(種族、階級、性彆)基礎之上的象徵性秩序的迫切需要,以期維係清晰的自我定義;彼時的詩歌附注並非舊體詩歌難以準確地傳遞現代經驗的錶徵,而詩歌相對於文,具有能將本來毫無關聯的事務並置、整飭並使陌生的世界熟稔化,親切可感的優勢,但也有著抹平文化差異的危險。分析黃遵憲的《小女》還行。
评分這是一本文學(詩詞歌賦)研究。非要抽離齣南北朝和19世紀兩個時代進行對比,有點牽強瞭。
评分文本細讀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