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审判》是研究苏格拉底之死这一里程碑事件的著名作品。
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审判,像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样给人带来如此深刻的反思。苏格拉底饮鸩自尽,杀身是否成仁?他是为了什么而牺牲的?为了他的学说,还是信仰?古代雅典是思想及言论自由空前发达的社会,为何会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雅典怎么不忠实于自己的原则?
作者以细致的分析和独到的见地,对上述问题逐一解答。
斯东 | I.F. Stone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新闻斗士及作家。在退学投身新闻业之前,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哲学。从1953年开始创办《I.F.斯东周刊》(I.F. Stone’s Weekly),与麦卡锡主义抗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该刊对越战的抨击不遗余力。1971年因健康问题告别新闻业,回归宾大,攻读古典语言文学。潜心研究多年后,于1988年出版《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1989年逝于波士顿。
曾在哈佛、耶鲁、牛津等多所大学开办讲座,个人影响力至今不衰。从2008年开始,哈佛大学设立年度奖项“I.F.斯东新闻独立奖章”,以铭记斯东毕生践行的新闻独立精神。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有些书买来后就尘封在书架上。 《苏格拉底的审判》是这样错过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为井底之蛙的我揭开了古希腊民主文化的神秘面纱的一角,让我诧异于那是一个多么灿烂的时代。我们现在所高喊的口号太多源于2000多年前爱琴海边的文...
评分 评分 评分1.如果允许,要对希腊史有所了解,对柏拉图、色诺芬写苏格拉底之死的内容要熟读,再来看本书,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苏格拉底之死可能是哲学史学习或阅读上第一个震撼人心的情节,很多哲学小白也是从这里产生了哲学的兴趣或是自命不凡。放眼千年,这杯鸩酒也是值得,无论...
没错,Stone是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站在雅典民主的立场探究其与苏格拉底的分歧究竟是什么。警惕作者有意无意的嘲讽及结论,关注其本身的视角和价值即可:对“知识即美德”从哲学认知和政治主张上进行解读,是否过度未可知,却是恰当的提醒;……
评分空有其名,难以卒读,对苏格拉底的理解轻浮极了。
评分直觉的,经验的政治理解
评分原来苏格拉底是这样的人:只会耍嘴皮子诡辩刁难人,不关心国计民生,没有同情心。(与孔圣人怎么比?)
评分立场上站到了波普尔一队,并且把苏格拉底赴死去神圣性了。似乎因为记者出身对普通大众的同情和民主的痴情,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政治观颇为不满,然而我感觉没没有击痛要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