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在书中致力于将生物学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尽管写于1944年,但书中关于生命、分子生物学、心灵等主题的评论今天看来仍十分有趣,极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的发现作了概念上的准备,对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薛定谔以一种令人放松和愉悦的文笔引领读者探索生命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题,内容深刻而有趣,极具启发性。
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20世纪的前30年中物理学经历了一次大革命,解决了微观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薛定谔生活在这个时代,1926年他提出了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标准形式之一。薛定谔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他的兴趣转向生命科学,1943年写的《生命是什么》,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概念上的准备。
恐怕难再有在诺奖级的学术水平之上架设生物和物理的桥的人了. 让我惊异的另件事是新世纪国内科普书中流行的染色体基因等知识,其实在1944年就已有了如此信达雅的介绍,以至于放到今天仍能轻取畅销书行列. 大的insight就是来联系不同领域的.本书把生物,量子力学,熵,自由意志等有机...
评分 评分薛定谔《生命是什么》后记对自由意志的探讨,看上去挺玄的。 我的理解,他也许是想用一种印度教的泛神论观念,来比附了物理定律和自由意志的关系——将物理定律比附为单数的梵,将自由意志比附为复数的“我”。他坚信意识是单数的,就意味着,复数的“自由意志”只不过是一种幻...
“我”只被赋予了一个世界,而不是存在和感知分开的两个世界。不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分别,一切屏障都不过是臆想——而在这个世界里,“我”的意识是唯一的,“我”与世界互相扰动和构建,“我”的意义即是世界的意义,“我已经成神”。科学与神学最终只是解释世界的两种途径,或许有一天它们会彻底合一。
评分1.物理学是基于统计的科学 2.生物学中的量子论:突变实际上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 3.熵原理对生命有机体宏观行为的意义:生命以“负熵”为生,抵消其自身产生的熵增 4.产生有序的两种方式:有序来自有序(动力学)和有序来自无序(统计力学) 5.可以学习如何提问
评分所以读起来 始终还是觉得 统计物理才是一切的本质
评分15块钱就把薛定谔卖了。。这本书太震撼了。
评分译作流畅优美。薛定谔发表于1944年的这部经典著作,现在仍可觉其预见性。有关细胞分裂、染色体复制等阐述,启发了沃森和克拉克的双螺旋结构,掀起生物基因工程革命;有关量子力学的阐述,推荐湛庐文化2016年版《神秘的量子生命》,这是对薛定谔问题的一份答案和未来设想。另:本书最后一章可单独当作散文,很文学,颇有几分“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的禅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