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导论》第二版自2008年出版以来,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社会反响与经济效益卓越。近年来,我国宪法学理论与法治建设实践取得了诸多进展,作者根据学科最新成果与实务典型案例,保持第二版多元、立体式写作风格,融合理论讲述、评注、案例、探讨、动态、图表等多种形式于一书,修订为第三版,在内容与形式上对全书进行了创新与完善,使本书更显卓越,堪称学习宪法不可不读的优秀教材。
本书把宪法严格作为一门法律来对待,因此它在风格上和民法、刑法或行政法没有根本区别。本书具有普通法律教科书的特点。由于本书把宪法严格作为一门法律来对待,因此它在风格上和民法、刑法或行政法没有根本区别。全书将宪法学原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与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宪法制度。
在内容上,本书分三大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是概论,其中包括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宪法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渊源,以及宪法审查机制三章。之所以将审查机制作为概论部分,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宪政经验普遍表明,宪政审查是宪法效力的必要保障;没有某种形式的宪政审查,宪法就失去了实际效力,宪法学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头理论。因此,和前两章一样,这部分内容具有基本与普遍意义。第二与第三部分是关于宪法学实体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国家机构,包括国家权力结构的划分,政府组织结构以及政府产生的方式三章。第三部分讨论公民权利,包括权利的基本概念和宪法保障两章。之所以把公民权利放在国家机构的后面,部分是出于循序渐进的考虑,因为“宪法”(constitution)的原始含义毕竟是指政府的组织法;部分则是因为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宪法保障,实际上是指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宪法对公民权利实施的保障。
张千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曾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主编,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以及北大法学院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外宪政,并在相关领域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近20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评论240余篇。
作为法律专业的研究生 刚刚读完了这本宪法学导论 谈谈个人感想吧: 1 这本书很新 主要是视点很新 编排方面完全不同于其他的教材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尤其是对那些刚接触宪法学的朋友们可能比较适合入手 2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不怎么样 缺乏宪法学的体系构架 读起来很顺 ...
评分本书主要以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中国这五个国家为例,介绍了宪法学的原理,以及形成和实践的历史。我不是学法律的,但是受益也很多。 结合近代各国的宪政历史来看,制度与文化是高度依存的。抛开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另一个都很难有长足的进步。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虽然...
评分作为法律专业的研究生 刚刚读完了这本宪法学导论 谈谈个人感想吧: 1 这本书很新 主要是视点很新 编排方面完全不同于其他的教材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尤其是对那些刚接触宪法学的朋友们可能比较适合入手 2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不怎么样 缺乏宪法学的体系构架 读起来很顺 ...
评分什么是应属于现实的“法治”,这本书告诉你! 什么是应属于现实的“宪法”,这本书告诉你! 什么是应属于现实的“教科书”,这本书告诉你!
评分与我看过的所有关于宪法学方面的教材都不一样,完全站在法律的角度上来写的。真正让我认识到了宪法的价值,虽然目前在中国完全发挥宪法的作用还有一段距离,书很值得一看。
摘读。 诚如斯言,在成文法系国家“很难想象一个民法总论的教材中同时存在美国的科斯和德国的法学学者”,而这部教科书里居然能成页地看到休谟和康德,看到托克维尔和密尔,看到公共选择理论,所以一开始就感到惊艳。 最后的评价是,这部教科书不只是在培养宪法学人,也是在培养公民。只是可惜这个时代。
评分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受益匪浅,绝非虚言。精读本书且深究书中的思考题,足以成为宪法学专家。书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宪政审查的内容,一语惊醒梦中人,始觉当年的我竟是多么地幼稚。中国的司法改革绝对绕不开全国人大这一大关,与其关系如何处理便关系着司法改革的成败。宪政审查也好退一步的狭义司法审查也罢,美国那套学不来,能够借鉴的也只有英国这种议会至上的政体。
评分声援张师,敬礼。
评分这是我读过最好的由中国人写的说人话有个性的教材(任何学科)。
评分后记里有我的名字,与有荣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