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葛兆光教授1994年到2011年间读各种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是从他的日记中选取的。相比他的学术论文,这些日记能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提供读书治学的门径,从作者摘录或“借题发挥”的内容里,能看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兴趣,广泛关注各国学者的研究,更能从不同的角度敏锐地发现一些学术问题的线索。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原籍福建,1950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著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以梁文道的《我读》系列为肇端,近来读了许多关于读书的书,感触于书海浩瀚,惶恐于自我无知。或许,其中的一些书永远不会去涉及,却也得窥大概,是为一种引导。自然,道长的视频读书栏目《一千零一夜》更为博大,促使我不得不多一些努力,多一点阅读上的“补课”。邂逅葛兆光...
评分p1-2【中国宗教信仰的大众阶层与知识阶层】 (陈荣捷《近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如第四章说“三教”,就说“把中国人所信仰的宗教区分为儒、道、佛三教,不如改为大众阶层和知识阶层两个层面的信仰为好。W.E.Hocking教授曾把东方宗教性心中分为僧侣、在家的神秘论者、学者、一般...
评分p1-2【中国宗教信仰的大众阶层与知识阶层】 (陈荣捷《近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如第四章说“三教”,就说“把中国人所信仰的宗教区分为儒、道、佛三教,不如改为大众阶层和知识阶层两个层面的信仰为好。W.E.Hocking教授曾把东方宗教性心中分为僧侣、在家的神秘论者、学者、一般...
评分p1-2【中国宗教信仰的大众阶层与知识阶层】 (陈荣捷《近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如第四章说“三教”,就说“把中国人所信仰的宗教区分为儒、道、佛三教,不如改为大众阶层和知识阶层两个层面的信仰为好。W.E.Hocking教授曾把东方宗教性心中分为僧侣、在家的神秘论者、学者、一般...
评分以梁文道的《我读》系列为肇端,近来读了许多关于读书的书,感触于书海浩瀚,惶恐于自我无知。或许,其中的一些书永远不会去涉及,却也得窥大概,是为一种引导。自然,道长的视频读书栏目《一千零一夜》更为博大,促使我不得不多一些努力,多一点阅读上的“补课”。邂逅葛兆光...
买了一本,很坑
评分周作人有个说法,大概是说旧时的文人一般不许他人进书房,怕被人看了藏书,露了底。今人治学,以发表论文展示成果,然而思路的形成大多不为人所知。因而学者的读书日记便显得难能可贵,读此书的收获:一、大概可以理清葛老近年来得一些提法的形成过程,如“一般的思想史”、“从周边看中国”等,大多受到日本学术的影响和刺激。二、读书作摘录和总结的好习惯很有必要,葛老提到这一习惯是在北大文献学专业养成的,仿四库总目提要而做,每书六百字。三、对现实的关怀并不需与当下思潮近身肉搏,其中与当下中国直接相关之书不多,但笔端随处流露出对现实的关怀,哈维尔的传记和文集屡次出现,其背后的关注点其实在此不在彼。附记:读书速度也令人惊叹,《胡适日记全编》只用十天翻完,即可见一斑。
评分基本是对于书本内容的撮要,摘录对研究有用的文献,记下自己感兴趣的点。包括对于原书问题的梳理、论证方法及结论的思索。写读书札记时,可资借鉴。
评分2015年2月10日读毕,最喜欢葛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反思,对于我研究学问帮助很大。另外,从这本书可以知道很多国内看不到的书的主要观点,尤其是日本历史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及观点。还有这本书有触及敏感问题,能够出版,也算是一种进步。
评分基本是对于书本内容的撮要,摘录对研究有用的文献,记下自己感兴趣的点。包括对于原书问题的梳理、论证方法及结论的思索。写读书札记时,可资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