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胡適歷程(增訂版)

重尋胡適歷程(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聯經
作者:余英時
出品人:
页数:328
译者:
出版时间:2014-8
价格:NT$ 3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570843866
丛书系列:聯經學術叢書
图书标签:
  • 余英时
  • 胡适
  • 胡適生平與思想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知識份子
  • 海外中国研究
  • 近期待讀文史書
  • 胡適
  • 歷程
  • 思想
  • 近代史
  • 增訂版
  • 學術
  • 傳記
  • 中國
  • 哲學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1917年到1962年,胡適無論在文化史、思想史、學術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於中心的位置,他一生觸角所及比同時代任何人的範圍都更廣闊,他觀察世變的角度自然也與眾不同。在胡適個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階段,一向都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的疑點,他的博士學位問題,他的西洋哲學素養,他對毛澤東的影響,他和蔣介石的關係……隨著《胡適日記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問題已能夠獲得比較明確的解答。

余英時教授《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根據《胡適日記全集》的內在線索,探討胡適在各個階段與中國現代史進程的關聯,並就上述引起議論的疑點,擇其較有關係者予以澄清,讓胡適自己說話,盡量還胡適一個原來面貌。

本書為增訂版,增加一篇〈胡適「博士學位」案的最後判決〉,考證胡適為什麼轉學到哥倫比亞研究院?以及胡適考過博士口試的新證據。

作者简介

余英時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Kluge Prize)。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漢學獎。

目录信息

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
一、留學時期(1910-1917)
二、「新文化運動」初期(1917-1926)
三、「大革命」時期(1926-1930)
四、侵略陰影下的新北大(1931-1937)
五、出使美國(1937-1946)
六、內戰時期(1946-1949)
七、落日餘暉(1949-1962)
論學談詩二十年——序《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
前言
一、胡適的出現及其思想史的背景
二、思想革命的始點
三、長期的精神準備
四、思想革命的兩個領域
五、胡適思想的形成
六、方法論的觀點
七、實驗主義的思想性格
八、胡適思想的內在限制
《中國哲學史大綱》與史學革命
胡適與中國的民主運動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胡適「博士學位」案的最後判決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余英时先生的文字在广博征引下非常具有启发性,语言既简练又严谨(陈建华的《从革命到共和》在这方面要差不少),并且余英时先生非常善于概括、撷取重点和疑点和难点,于是借着这些功力,就有了这本书的一个主体,就是依照胡适日记将胡适的一生分为七个阶段,扼要走过一遍。胡...

评分

1917年至1962年胡适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白话文运动)、思想史(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学术史(整理国故与小说研究等)或政治史(出任民国驻美大史)等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民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与代表。胡适在其身后百年,或被褒之或被贬之,但无疑在中国现当代史上抒写了...  

评分

任重道远,不可不早为之计:第一、须有健全之身体;第二、须有不挠不屈之精神;第三、须有博大高深之学问。日月逝矣,三者一无所成,何以对日月?何以对吾身? 1915年2月18日《自课》 《留学日记》卷九,第三册,页563 本书176-177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解放以来复旦校长,...  

评分

西哲尼采有一句話: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這句話最受胡適先生所重。我們在讀有關胡適先生的著作和介紹他的書籍里,都能發見胡適之先生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驗主義精神,他的“實驗是真理惟一的試金石”正是他一生勇于踐行良知和理性的體現。胡適先生才具雋永,年輕時就“...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三、五篇文章是重点。

评分

儲錢買《胡適日記全集》XD

评分

最后一篇:五四作为启蒙运动的马克思主义诠释与五四作为文艺复兴的自由主义诠释。 比较断然的二分,并且将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捆绑,文艺复兴与自由主义捆绑,似乎还是有点大而化之、不够准确。当然他注意到对五四的认知中出现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这不能够混淆的两种定义,十分敏锐。“不能轻率地把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两种概念,视为随机援引来比附五四运动的两种不同特征。相反地,必须严肃地视它们为两种引导出各自的行动方针,且又不相容的方案。”认知必然引出行动方针的不同,这点我是同意的,但是不是只与两种行动方案相连接,还是引申出了更多层的认知、更多的行动方案,是我好奇的。

评分

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和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這兩篇最好。當然最見功力的還是前者中考證胡適有意掩蓋的與Lowitz情史的名場面,得來二人交往新材料不忘再考證一番補在章節末尾,不知胡適在天之靈看到後學如此敬業,是否會得到慰藉(暗罵)...

评分

被@小城鱼太郎 引的又读了一遍此书。八年前看过广西师大版,这次重读才发现只记得余伯考出的胡适与 Robby 的一段情。此次重读近乎新读,因此收获很大。余伯笔下的情感很克制,哪怕对自己最亲近的老师也是如此,这是此次的另一新发现。另外,配合着若望的此文(https://mp.weixin.qq.com/s/62y7f4H_lsJgCfrJevUmFA),再读此书,更能感受到、也更能明白余伯对胡适那种克制而深厚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