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题,涉及战国末世和西汉时期的思想。我以为在此期间形成的思想对于中国思想史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政治生活。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时期的思想的复杂性似乎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在此,我只想通过某一些特定视角作一点努力,以期有助于对这一复杂性的全面理解。本书集中讨论一前一后两个人物:一个是生活于战国末世的荀子,另一个是生活于西汉中期的司马迁。荀子身前不算得志,其思想在西汉却盛极一时;司马迁于逆境中完成了《史记》,目的为承继古代王官之学。可以说,前者开来,后者继往。由荀子,或许可见“古”如何变出“今”;由司马迁,或许可见“今”如何持守“古”。而在对“孔子诛少正卯”这一故事的记载上,两人发生了重合。他们的合与分,颇能使我们窥见于这一定型期思想中的内在张力。
洪涛,1968年生于上海, 法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等。专著有:《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1998年)、《本原与事变——政治哲学十篇》( 2 009年);主编有:《历史与理性》(2007年)、《西方政治学说史》(1999年)、《经学、政治与现代中国》(2007年);译著有:柏拉图《政治家》(2006年)、卢梭《论语言的起源》(2003年)、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2000年)、鲍曼《寻找政治》(2006年)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荀学实际以黄老道术为渊源,以儒法为治术两翼:讲礼治,似儒家;讲先诛、讲君主以便嬖左右伺察大臣,似法家;讲人主当治心修道,则本于道家。一言以蔽之:阳儒法、阴道德。整个体系由“微”之“道”与“危”之“权”两层构成,是一个由内而外,由隐而显的“道—(法—儒)”的复杂的多重结构。(引自结语)
评分以荀学起始,中经“诛少正卯”的转折,轻巧地转向《史记》的古今问题。信手间就把几篇看似零散的文章结成一书,洪老师的谋篇布局能力令人佩服。
评分太史公一文为罕见杰作,荀子部分立意在心术,见地高明。
评分思想上非常扎实。我尝以为洪老师思想转向施特劳斯了,不过他的灵魂依然清白,所以能写出这么好看的书来。该书有理由让我们重估荀子的价值,在先秦向帝制转变的路上,荀子对于儒学的改变到底准备了什么素材,为何他的学生是法家代表?荀子对人心-道心的区别,于洪老师来说乃是此中关键。我深以为然。因为恰是道心的隔绝使得道德束缚的外在性成为绝对必要甚至唯一可能,这导致了儒学向法家内核的靠拢,也是从道德“自律”缩减为道德“他律”的根源。但我以为此书在这方面的哲理论证较为匆促。对孔子诛少正卯一事的辨正更见作者功力。
评分配合昨天的中国史学史一口气读完,下半部分论司马迁与古今问题,私以为还有些地方不太认同,周秦之变的划分不怎么准确。上半部分由荀学入手,着眼处在心的成立和治书,最后结语高屋建瓴,有醍醐灌顶的妙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