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写美国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
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国的托克维尔。同时,林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不仅有时事评论,还有散文和特稿。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
2002年买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时候,没有想过日后要去巴黎,只是冲着“林达”这个名字。自从看了他们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的三本书后(之所以说“他们”,是因为林达是一对夫妇合用的笔名),就相信只要林达出品就值得一看。看了这本书后,进一步地巩固了这个观点。 2005年岁...
评分文/杰夫 1789年的深夜,路易十六或许还在焦虑着如何在三级会议中,能够让宪法顺利地通过。可是,在巴黎,群情激动的人群早已冲上了街头,在短暂的呼喊当中,一举冲向了一切找得到的国家机器。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个夜晚,在...
评分2002年买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时候,没有想过日后要去巴黎,只是冲着“林达”这个名字。自从看了他们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的三本书后(之所以说“他们”,是因为林达是一对夫妇合用的笔名),就相信只要林达出品就值得一看。看了这本书后,进一步地巩固了这个观点。 2005年岁...
评分最近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把《带一本书去巴黎》看完了,似乎跟着作者一起浏览了巴黎,听着他们的讲述,我被带回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真切地感受了一番不似教科书罗列大事件般的历史。这里的历史,生动而又细节,细节地在你心上砍出一道信仰。 对欧洲充满兴趣,也是...
评分立言者,总是希望尽可能广泛的让自己的想法传播出去,遗憾的是,很多精彩的有力量有养分的思想,尤其是政论,外表大多缺乏吸引力,故而委身于大部头、大文集的故纸堆里,怎么也走不出象牙塔、精英圈;最需要灌溉民主精神的大众土壤却左右找不到合适的肥料。这个两难境地,林达...
不喜欢巴黎惹,罗伯斯庇尔开了近代以革命之名义暴力屠杀政敌的先河,一城独大而对外省人、外国文化根深蒂固的歧视,其实巴黎已无资格。
评分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写法国、写美国,其实都在写中国,给重新解读革命、历史提供了一种路径。
评分恶臭的法国大革命,愚蠢的无产阶级。
评分不喜欢巴黎惹,罗伯斯庇尔开了近代以革命之名义暴力屠杀政敌的先河,一城独大而对外省人、外国文化根深蒂固的歧视,其实巴黎已无资格。
评分早年没什么旅行书籍,这还可以充一下,算是名气很大,这里评分也很高,故专门读一下,才发现真不必读了,因为有用信息太少,此系列的书全免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