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写美国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
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国的托克维尔。同时,林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不仅有时事评论,还有散文和特稿。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
闲来无事点开豆瓣读书,看到新上架的书有很多什么《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打车去柏林》《迟到的gap year》《打工旅行》这些简介多好多好,评分多高多高的书,一口气从头到尾读完两本,两外基本浏览而过,之后的感觉就是,如果这也叫书的话,出版商你他妈是不是都是文盲瞎子啊...
评分对于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大学生,林达谈美国的系列丛书曾经是这一代青年自由主义的启蒙读物。作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美国宪政的设计原理。我的一位老师对每一届本科生都推介这套丛书,并要求他们写出读书报告。国内一位自由派的政治学...
评分昨天凌晨三点,终于看完了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相对于当年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力已经少了很多,但林达越来越成熟的讲故事的技巧,经历过美国民主磨炼的独特眼光和由此产生的有意无意中对中国历史的迂回影射,却让人在别人的厚重历史中产生对自身...
评分 评分很久没有写什么评论了,最近半年更是懒散的甚。书其实是去年看的,说来奇怪,即便来了巴黎,我也还是喜欢看关于巴黎的书和电影,觉得意象和观感都和以前有微妙的不同,说不上好坏, 有些“身不知何处”的妙处吧。 其实书,电影,音乐,或者任何其他的艺术,能从中获得欣赏的快...
读这本书之前,法国大革命对我来说是狄更斯的双城记,现在来说就是雨果的书了
评分早年没什么旅行书籍,这还可以充一下,算是名气很大,这里评分也很高,故专门读一下,才发现真不必读了,因为有用信息太少,此系列的书全免读了
评分沉重、凝重、厚重的历史地理随笔,有趣、有益,引人深思。
评分林达写巴黎,充满文人的情怀和细腻的感情,但是没有他们写美国系列那样条理清晰,浪漫哲思有余,缺乏清晰的脉络。
评分为熟知巴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