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林达
出品人:
页数:320
译者:
出版时间:1997-5
价格:1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10186
丛书系列:林达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美国
  • 林达
  • 政治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民主
  • 随笔
  • 历史
  • 忧虑
  • 人文
  • 思考
  • 中国
  • 社会
  • 文化
  • 批判
  • 反思
  • 深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作者简介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目录信息

序言
(林达)
移民、移民
费解的国家
三K党的故事
肥皂箱上的讲坛
氢弹秘密
诽谤罪的故事
总统请我入党?
枪在谁手里
家就是一个城堡
辛普森怎么引起了我的兴趣
公平才有看头
检察官输了
世纪大审判的告诫
百万黑人大游行
他们就是美国人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可以说我是从看林达的三部曲才开始对美国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感兴趣的。正是林达高超的讲故事才能将我引进了这扇门。但是在我对美国社会的运转机制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我才开始发现林达的局限性。 看第一本的时候,我常常读一段就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传达的美国人的基本观点、历史...  

评分

给了三颗星,意思是,这本书还行. 三联书店很意外地,没有给出作者介绍,也没有前言与后记. 如果你很年轻,才 17--18岁,可以读这套丛书。 我是给自己的女儿买的吧.她才小学四年级.等几年后让她读. 如果你一直接触美国历史,美国政治体系等,这套书可以不用读. 如果你打算看一看别人怎...  

评分

一个故事: 徐复观初见熊十力, 徐复观问:该读什么书? 熊十力答:王夫之《读通鉴论》。 徐说:已读。 熊说:你没读懂,再读。 一段时间后,徐复观再见熊十力。 徐说:已读完《读通鉴论》。 熊问:有何心得? 徐说:好多地方写得不好。 熊怒斥徐: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去...  

评分

本书以书信体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华裔移民眼中的美国。这个月还读了刘瑜的介绍美国的《民主的细节》,差别,哦不,不如说是差距是明显的。 林达笔下的美国,是对自己的家乡姗姗道来,而刘瑜笔下的美国,则花花绿绿光辉璀璨如玻璃橱子里的宝石,两者谁更接近一个真实的美国,...  

评分

最近刚刚读完的,是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本老书了,我第一次看。 很喜欢这本书,喜欢娓娓道来的语气,喜欢深入浅出的文风,更喜欢的,自然是对美国自由的探讨。 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只知美国的自由,但从未考虑过自由的代价。自由这个词常常被我们理想化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辛普森案写得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评分

类别:社会制度。通过信件方式全面介绍美国的司法制度。核心:自由的代价是什么?林达的美国系列,作为对美国社会了解的小窗口还是不错的,也是学习法律专业的兴趣读本。

评分

国内大众对美国民主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骂总统,枪支泛滥的误解上,林达在枪在谁手里中讲述了日本留美学生被开枪打死的案例,非常令人触目,在美国你有可能因为掉以轻心和语言不通,而在误会下被合法的枪杀,更可能发生在别人家门口多转了几圈就被警察逮捕的情况。这就是美国权利法案里表明的,对私人财产的绝对保护,对于这样一个强调保护个人隐私,私人财产和私人领地的国家,发生在中国的强拆强占,文革的抄家都是难以想象的。枪杀案件善后中克林顿面对该留学生的父母时,只能一再强调表示遗憾,而处于外交上的考虑而干预司法,几乎不可能的,对于美国总统而言最顾及的是国内的原则和逻辑,国际影响相对的是次一步的了。当我们试图了解美国民主时,应该了解到自由不是美国民主的重点,重点是自由背后的代价,要知道投出一片阳光,就必然落下一片阴影。

评分

言论自由的关键是什么呢?我想,关键就在于它的“内容中性”原则,就是要把“真理”二字坚决地摈弃在言论自由的大门之外。只要让“真理”二字一不小心从门缝里溜进来,言论自由就完了。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介绍美国社会及美国精神的书,属于入门级,但无论你认为这是事实还是事实的全部,你都可以借此打开一扇门,其中喷薄而出的大量信息确实会使你短暂迷失,但更会引发你的思考,而在存疑取证的过程中,你已收获良多。我宁愿自己因了解过多而久久骑墙,也不愿自己因无知而洋洋自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