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夫妇俩,叫丁林也罢,叫林达也罢,都不过是为了发表一些话非要一个名字不可时,起的一个名字。男的原来姓丁,女的名字里有一个林。通常都是女的写头一稿,所以仔细的人看得出有女性的痕迹。之所以不怎么“秀”,实在是没什么可“秀”的。读者诸君读了,觉得有道理,对那些故事留一个印象,我们就满足了;觉得没道理,骂一声,也没什么不可。
我们俩是中学同学,朱学勤先生文中提到的刘海生老师就是我们上海复兴中学的老师。
我们俩在黑龙江小兴安岭插过队,干农活,还放过马。后来回上海,男的是街道工人,女的干过几年建筑队木匠。文革结束进大学,学的都是“工科”。女的毕业后又考了研究生,师从陈从周先生。后来我们两人都在大学里工作,但不久就都辞职了。那是大概1987,88年的事情。此后就都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当然,有点书本和技术底子,活儿比一般小工要轻得多,但是和工人们一起住工棚,却是当然的事。这样直到91年偶然的机会出国,机缘还是打工。
出国后,干的活在农业、仓库、建筑、运输等等的边缘,就是说,在老板手下你该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也上过一点课,很杂。读书,也很杂。“小贩”一说,还真是准确的说法。在各地小镇的地方节庆上,摆一个“摊”,卖小玩意儿,比如自己做的小东西,工艺品之类。相当于赶庙会。如此谋生不易,所以我们俩还得有一人维持一份固定的job,每天上班。如此谋生的好处是,走遍了南方的小镇,习惯了黑白红黄乡下人。
最怕的是,编辑在我们的“名字”旁注:学者。非得是学者才有credit吗?不是学者能不能有常识?我们早不是什么学者。我们俩手上都是有茧子的。
最近我们俩在忙于自己动手盖房子,改善居住条件。DIY在这儿非常普遍。杰米·卡特总统是我们州的人,他老先生就喜欢空下来做做木工活的。我们觉得这挺好,你说呢?
《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一一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大学时很肤浅地拿西班牙内战与文革对比,被鄙视。今天读这本书,仍然觉得不同肤色和国界的人在其中的表现何其相似。只不过,内战3年就结束了,文革却浸淫了那么久。 书毫无疑问是好看的。但好看之余免不了提醒自己,当一本书里出现太多作者本人的感慨,即使你赞同这样的感慨,...
评分此书的第一大遗憾,就是竟然从始至终没有提供一幅西班牙的地图!难道作者就不明白,无论他们怎么描述,任何文字都没有一幅地图来得直观么? 继续读下去,发现无论是材料搜集、文章的思路、文字的纹理,都让我对《西班牙旅行笔记》背后的林达产生不出好感! 这种旅行笔记,到...
评分上面有一位朋友说的对,书里少了一本地图。 已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些乱,不知道线索,毕竟那是离咱们很遥远的年代和地方。 后来知道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地理,就清楚多了。 我觉得最值得好好读的是近代的那一部分。跟我们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何其相像。说不定我们以后可以从西班牙...
评分人可控制的能力是有限的,可支配的物质当量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自己喜欢的就是擅长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都被认定是天赋的原因。经年累月的写作,作家也要摸得清擅长体例,出了本书倍受推崇,从此就在风格写作的路上狂奔,一付什么都吃得定的样子,变得难看也是情理...
评分后半部没什么旅行踪迹的结合,开始赘述历史有点力不从心了
评分林达老师的书就是把简单的故事讲复杂和冗长……
评分粗糙、混乱、生硬,作者写西班牙明显力有不逮。
评分希望以后每去一个地方可以有机会先读历史 ---- 备注:忘记把在读改为已读了
评分早年没什么旅行书籍,这还可以充一下,算是名气很大,这里评分也很高,故专门读一下,才发现真不必读了,因为有用信息太少,此系列的书全免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